民国新旧文派之争(下)

311d476b36384c33a38dd2a90d02bd5.png

「桐城古文」与「选学韵偶」,夙称中国文学之两大支,新文学家指为桐城妖孽,选学缪种,期一举而并催之。

此二派于清末,亦尝有一度风波,即刘师培氏祖其乡前辈阮元之说,力主文笔分途之议,以骈韵为文章正宗标举彦和《雕龙》(有韵为文,无韵为笔),及《昭明文选》(吟咏风谣,流连哀思为文)而益张大之。章太炎颇持异议,谓彦和特举当时流行之语非其本身之主张,萧选货遗乐府或纳论辩,亦多自乱其例;且据王褒传以屈宋为楚辞是词赋只能为辞,又摘王氏《论衡》语,以死马子长、刘子政为文之巨擘,以折刘氏。章、刘固挚交,乃不苟同如此,所谓道义切磋有足多矣!

桐城古文自方、姚开山以后有梅伯言、恽(子居),(阳胡亦桐城支衍)有张(廉卿)、吴(挚甫)洎于姚氏昆季,马通伯(最近逝世)相承奕叶,持久不衰,中惟吴敏树虽治古文,独不附桐城,自谓直接柳州。曾涤生则盛称桐城为天下文章所在,然曾文声宏实大,局度凌轶方、姚,张香涛书目答问列曾于不列宗派之文家,良有见也。以曾之高文盛业,推许桐城如彼,而桐城之文辞类纂分门别类,虽范围稍狭,实近于科学方法,亦煞费心血,自有其相当之价值。

若骈文韵偶则乾嘉诸家,亦尝极一时之盛,而迄不能与桐城同其绵亘。吾思其故,桐城未尝不收韵偶,而仪征必欲屏绝散文,乃至左国史汉胥以为史家之笔,必以四六黄白为正,视技术过重,精神殊缺。且守此一隅,专事声韵排比,即论形式亦属拘滞已甚,列为专项别科未尝不可自张一帜,充分展其本能,亦尽多可传之什。惟必标为正宗主体,则于理于势皆有未安。宜乎以阮氏之盛名,刘氏之奋力,而终为虚幻也。

《京报图画周刊》1930年44期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