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接班,都是一场不可描述的意外

在那啥体制下,领导人个性太强,会造成继任者没有施展空间。于是只能破除前任的神圣光环,启动新的个人崇拜。政变,不可不防,但又防不胜防。每一次接班,都是一场不可描述的意外。

对于赫鲁晓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个拿着玉米棒子大笑的形象让一些不喜欢历史的人都印象深刻,他是苏联领导人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其任上做过很多风光的事,例如古巴导弹危机,联合国用鞋砸桌子、在国内大力改革,推广玉米种植等等。

本来赫鲁晓夫在苏联拥有绝对的掌控权,然而却在1964年因为一次度假,轻易地被人推翻,看起来真有些不可思议。

每一次接班,都是一场不可描述的意外
勃列日涅夫为赫鲁晓夫授勋章

赫鲁晓夫有句名言:“母鸡如果要下蛋,就需要先静静地趴上一会儿。如果我想要策划什么事情,就需要时间来想出万全之策。”他说这句话时,是在向美国记者介绍他的官邸——一个毗邻黑海的豪华别墅。

那里,是一个能让他安心静养,又能运筹帷幄的风水宝地,树林环绕,面朝大海,木板小路,碎石沙滩,同时又戒备森严。别墅富丽堂皇,内有游泳池、羽毛球场,透过宽大的玻璃墙,波澜海面一览无余。书房里的电话,能24小时瞬间接通全国各地政要。

1964年10月,他正在这里度假。12日晚上,改变他一生命运的那个电话,就是在这里突然响起。

每一次接班,都是一场不可描述的意外
赫鲁晓夫的别墅

当时,他正和心腹助手米高扬在木板小路上散步。他的一个安全官员从别墅里跑了过来,告诉他说,勃列日涅夫从莫斯科来电找他。

勃列日涅夫,是赫鲁晓夫提拔起来的克里姆林宫二号人物,在他休假时负责日常工作。此时度假中来电,定有什么要事。原来,勃氏要他次日立即回莫斯科,参加一个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特别会议,内容是关于农业的。

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上台后的大手笔,尤其是其主张的全国大种玉米的政策,被吹得神乎其神,但实际上有的土地并不适合,糟糕的是,眼下食品短缺已经蔓延全国。

赫鲁晓夫虽然心里有些疑惑,可还是飞回了莫斯科。10月13日午后,莫斯科南郊的福努科沃-2机场,赫鲁晓夫的喷气式飞机平稳降落,克格勃头目塞米恰斯特尼亲自迎接,一路“护送”到了克里姆林宫。从这一刻起,赫鲁晓夫便失去了自由。

每一次接班,都是一场不可描述的意外

其实早在1957年的6月赫鲁晓夫就经历过了一次“政变”,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别尔乌辛、萨布罗夫等人趁着赫鲁晓夫访问芬兰时暗中谋划,准备召开主席团会议将赫鲁晓夫赶下台。

赫鲁晓夫回国没多久会议就召开了,因为莫洛托夫等人早已联络好,最终8票赞成,4票反对的结果决定撤销赫鲁晓夫的职位。

不过赫鲁晓夫没有按照他们的节奏来,他执意召开中央全会。你不是人多吗?那看看谁的人更多!

因为得到了苏联著名元帅朱可夫的支持,赫鲁晓夫奇迹般地渡过了那次危机。不过正是因为看到了朱可夫强大的影响力,赫鲁晓夫在稳定局面后没多久,就把朱可夫踢开了。这是政治,无关人性。

每一次接班,都是一场不可描述的意外
朱可夫

现在是1964年,赫鲁晓夫的心情相当不错,这年苏联国内国外看起来一片歌舞升平,不少要职高官都是他亲手破格提拔上来的,自我感觉处境安全。

他还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的称号,胸前的勋章有了足足27枚。处处都显示着美好,于是赫鲁晓夫放心地带着家人前往黑海之滨度假。

然而在这表面之下实则暗潮汹涌,勃列日涅夫趁赫鲁晓夫度假之时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这时已经没有朱可夫了。

赫鲁晓夫最终无奈地在勃列日涅夫等人炮制的“辞职声明”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并不光荣地被“退休”。那为什么大权在握的赫鲁晓夫会如此轻易就被推倒呢?

每一次接班,都是一场不可描述的意外

首先在于他也走上了斯大林的老路,抛弃了自己的承诺。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慷慨激昂陈述了将近4个小时,把斯大林时期的一些举措批判得体无完肤,大肆讽刺斯大林的专制统治及个人崇拜现象。并且在言语中表明自己不会跟斯大林一样,以后将是集体领导。

开始他权势不稳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是当党内的竞争对手一一被清理之后,赫鲁晓夫集大权于一身,也开始走上了斯大林的老路,陶醉于独断专权的快感之中。

尤其是在下台的前两年,赫鲁晓夫不再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开重要大会时也经常打断他人的发言,甚至毫不客气地当众对其他政要辱骂。在联合国大会之上拿着皮鞋敲桌子,不也是侧面表明了他在国内早已习惯如此?

屠龙者变成了龙,后来有人专门拍摄他的事迹成了影片《我们的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这时的赫鲁晓夫已经背弃了他当初的理想,民心自然也就背离了他。只是他被身边的官僚所包围,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了。

每一次接班,都是一场不可描述的意外
赫鲁晓夫的玉米

其次就是赫鲁晓夫的改革并不成功,国内经济下滑。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自然也反对其经济模式,在他上台后便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尤其是针对农业。

但赫鲁晓夫对于农业并不熟悉,带着强烈的个人意愿去大力推行玉米种植、取消集体农庄的义务上交制度等等,但他的做法未结合实际,不但没有改善情况,反而给苏联带来了生态灾难。

因为他的改革,苏联的经济反而出现了下滑,这也是人民对他不满的一个原因。最重要的在于他要取消干部终身制,这就是完全动了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其他的措施都无法伤及到高层,但这项制度就太要命了。

赫鲁晓夫多次公开表示要在1966年退休,这就让那些受影响的实权人物更加紧张,如果赫鲁晓夫是正常退休的话,那“干部轮换制”就成了苏联的国家政策,那些享受着权力的人如何舍得放弃?

每一次接班,都是一场不可描述的意外

同时,赫鲁晓夫还取消各级干部的特权待遇,如配车、住房补贴等等,这样一来低级官员也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很多人明面上不说,但暗中都在抵触赫鲁晓夫的政策,慢慢形成了“倒赫派”。说起来赫鲁晓夫也是太自信太轻敌了,第一次政变的应对成功给了他底气,加上当时很多官职要人都是他破格提拔,他认为这些人不会背叛自己。然而事实证明在利益面前,什么都是虚的。

勃烈日涅夫等人在1964年初就已经有了要动手的迹象,并且有人密报了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谢尔盖也是第一时间报告其父。然而赫鲁晓夫因为上面那些理由没有相信,最终被一个电话骗回了莫斯科,让赫鲁晓夫再也没了翻盘的机会。

每一次接班,都是一场不可描述的意外

会议从下午一直开到深夜,所有的外联全部中断,一切都在策反派的控制之下。会议最后进行投票,全员一致赞成,撤销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职务,以及取消他的中央委员资格。然后对外宣称:“因为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恶化,赫鲁晓夫本人主动提出退休的请求,得到主席团的批准。”

有些与会者后来回忆,当时的赫鲁晓夫,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发表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会议讲话。

此后,赫鲁晓夫在自己的乡间别墅和市里官邸居住,并由专人负责“保卫”,每月500卢布的退休金,还有专车。不过,这一切都是软禁性质的“特殊照顾”。从此赫鲁晓夫不再是苏联第一人,他成了一个“厕所都有监听器”的另类囚徒,在1971年9月11日郁郁而终。

每一次接班,都是一场不可描述的意外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