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灯塔-张元济和他的朋友们(代序)

作者:卢仁龙(原创)

编者按:卢仁龙先生所著《张元济和他的朋友们》,分多册成书,约100万字,由《民国网》首发,今已开始连载。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享年93岁),男,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

张元济一生为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整理、出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时期,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印书作坊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企业;他组织编写的新式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推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翻译的《茶花女》等大批外国学术、文学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主持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以及创建东方图书馆,对保存民族文化都有很大的贡献。著有《校史随笔》《中华民族的人格》等。

梁启超曾言:“每一集团必有其人格者以为之骨干,此人格者,或为一人,或为数人,或为大多数人,”“所以伟大人物是作专史的对相,但所谓伟大,不单指人格的伟大,连关系的伟大也包在里头。”

王云五在《怀念张元济》一文的开头有这么一段话:“要评论一个人,应把握住他的中心事业;要看一个人的动向,必须观察他的朋友。”至哉斯言!

交友之道在为人,做事之道在诚信。善为人,则朋友多;事业大,则朋友广。翻开张元济的书信集,其所交朋友之众,所通声气之广,让人瞠目结舌。要知道,他只是一个民间文化机构的领导人,既非政客,不能给人以资源;又非大学名流,可以诱后生以门道。但实际上,他却真正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文化中心。

在漫长的人生中,张元济从提携国民到聚合朋友,特别是在复杂而变革的时代,以特立卓然之姿,写就了一部文化史、商务印书馆出版史和个人奋斗史。特别让人敬重的是,他通过产业化的推进,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出版事业默默耕耘了一生,在中国文化史、出版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

张元济从立志教育救国伊始,就决定了他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先锋。随着事业的展开与发展,他又在沟通中西文化、传承民族文献上尽心尽力。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他首先想到的是,让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与进来。在他的感召下,许多朋友成了彼此一生的同事。与此同时,他在奋斗和拓展的过程中,不断在社会上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些从科场、官场中走出来的维新派朋友,成了他立足现代教育的中坚力量。维新渐进是他们共同的主张,教育救国才是他们的不二选择。蔡元培、黄炎培等人都因此而一生相与。

张元济是从维新走向启蒙道路的。在官场,作为年青的翰林,他思考和探索的是大清的维新。但因成为 “六君子”的同党而被革职南下永不叙用后,他才真正摆脱桎梏,以坚定的目标,结合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用极短的时间,改变了中国整个基础教育的面貌。以译书、教育为事业,探索、实践中华民族的现代启蒙:办南洋公学,译介西书,创办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矢志以昌明教育为已任。他认识到,中华民族只有通过学习西方知识和智慧,唤醒民众,普及文明,才能由弱返强。

他与从官场、科场中走出来的一批朋友努力探讨,走出了一条旧知识分子的新路,以普及现代知识,提升大众文明为主旨,又延请新知、新学有识之士,以商务印书馆为平台,以现代文明普及和提高为目标,不仅对中国新世纪、新文明建设起到了独树一帜的推动作用,也缔造、发展、壮大了中国现代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在这场新的文化传播与创造中,也给了有胆识、有学力的文人以机会。两者互相激荡,形成了上海较长时期的文化发展与学术繁荣,张元济所领导的团队和推出的产品,正好引导潮流,把文化与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五四”运动以前,国内真正懂得西学的人约有三类:一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这不用说;二是自学成才的人,如杜亚泉一类;三是自曾国藩、李鸿章官方安排到海外留学和包括(1905年兴起的到日本)、欧美去学习,这是主体。严复是由国内指派到西方学习技术,最终在思想、文化、学术领域发生巨大启蒙作用的重要人物。

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的带领下,从创立到崛起,创造出了一桩又一桩文化伟业。作为偌大一个文化舞台,商务印书馆并不是张元济一个人在独舞。在他的聚合之下,一批又一批新旧人才为传播新知识和文化事业,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付出了艰辛和劳动。也就是说,一批又一批新旧人才在这个性格倔直的老翰林周围,或以此为舞台,不断开启了自己的人生与事业道路。他们共同发展的事业和创造的辉煌,不断激荡着中国文化取得新的进步。

为了刊布古籍,这些藏书大家们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从他们身上,从他们为我们留下的一批又一批宝贵文化遗产中,我们感受到,在那个变革时代中他们共同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巨大贡献。

作为文化巨人,在他九十多年的生命中,与二十世纪诸多巨人一起比肩而行,他们在生命的长河中互相激荡,互相砥励,互相成长,共舞人生。

几十年间,商务印书馆之所以拥有一个稳定的团队,得益于张元济的知人善任。许多人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商务印书馆。张元济自己就不用说,终老商务印书馆的有高梦旦、杜亚泉、李宣龚、高尔谦、陆尔奎、郑贞文等人。诸公精诚团结,让商务印书馆在时代浪潮、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且快速发展。至于在馆中一生相随的同事朋友则难以详尽。作为灵魂人物和当然领袖的张元济,不仅成功地组合了梦幻般的团队,且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与他共同奋斗、打拼,最终共创了文化的辉煌和事业的成就!几十年间,社会上聚集在商务印书馆,尤其是在张元济身边的人,可谓极一时之盛。

人脉资源是商务印书馆发展的重要资源。为了教育,为了出版,为了文化,张元济上至皇族、当政者,下至学生、乡贤,无不倾心而交,千方百计地让一切对于文化有所贡献的人倾力支持之。张元济有着慧眼识英才的本质,堪称文化界的伯乐,所以他的朋友也很多,这也是他的事业格局广大的重要因素,一大批后来足与其比肩的风云人物,不少受到过他的恩泽和帮助。

在放眼世界的道路上,张元济并不后人。1910年他最早主张商务印书馆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博览会。自己也曾在1914年作环球考察,主体以欧、美、日印刷出版业为主。在胡适的建议下,他开始选择人员出国留学,从高层到年轻人都予以安排,如管理印刷发行的郁厚培、王显华都曾派出国学习过,王云五上任总经理前的要求就是取经七个月,学习西方管理。高梦旦去世后,留下的财富就是设立奖学金,支持社会优秀学生留学。郑太朴则直接受惠于商务印书馆选拔支持留学的办法,并且成卓然大家的一位商务印书馆人。

他曾因为罗致丁文江到馆而和高凤池发生过激烈争论。

他曾一见蒋梦麟的论文而聘其为编辑,蒋梦麟后来成为了北大校长。

他对邹韬奋爱护有加,成为邹韬奋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他曾支持刘半农留学,又仿蔡元培旧事,为之开列了生活费用。

作为出版人,首要的是渊博的知识,其次是交往的广泛。在文化出版领域,最大的资源和价值是人。这个今天看似简单的法则,其实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完善。而那时,张元济领导的商务印书馆,人才之盛,人气之高,今天看来依然是一个难以复制的神话。

他虽非纯粹学者,但学术文化素养精深,加之他学忘新旧,道通东西,所以从梁启超、胡适到日本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巴黎学派中坚伯希和无不乐为之友。

今天,我们希望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描述张元济、认识张元济,进而从他生活交往、处事态度来认识他的事业,了解他那个时代的发展,体会他创业的酸楚,感受他那一代文化精英的风采,也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文化盛宴。同时,也是一道独一无二的近代文化风景线、一部色彩斑斓的近世文化图卷、一个世纪文化伟人的生活场景!

通过考察他的朋友关系,了解他奋斗的历程、人格的养成及事业的展开,借此窥见那个时代一群鲜活的人、一桩桩文化伟业的另一个侧面,了解张元济真实而巨大的感染力、作用力、影响力,为文化史、出版史提供一些真实的历史剪影。当然,这其中也不能没有我们的选择和评述、思考,以供人们以思考和启发。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