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女性典范,22岁和徐志摩离婚,53岁终于邂逅爱情

“乡下土包子。”

这句话出自民国四大才子之一的徐志摩之口,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照片时作出的评价,充满了鄙夷与不屑。

在外人眼里徐志摩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他对林徽因热情浪漫,对陆小曼无限殷勤,唯独对张幼仪冷酷绝情。

可如果你了解张幼仪越多,你会发现不是张幼仪配不上徐志摩,而是徐志摩高攀了张幼仪。

逃不过的包办婚姻

民国时期包办婚姻依旧是主流,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有些接受西方思想的年轻人虽然渴望自由恋爱,但是最终却难违父母之命,徐志摩就是其中之一。

心中百般不愿的徐志摩并没有和父母据理力争,而是将所有的怨气都转嫁到张幼仪身上。

可是张幼仪真如徐志摩所说是个“乡下土包子”吗?当然不是,否则身为首富的徐申如也不会给唯一的儿子定下这门婚事。

张家在苏州宝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父亲是当地名医,大哥张嘉保是一名商人,二哥张嘉森是一位哲学家,四哥张嘉是一位银行家。

所以当张嘉写信提出让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合时,徐申如十分痛快地回信应允了,就这样从未谋面的两个人被两封信捆绑在了一起。

可是,爱情不能勉强,捆绑不成夫妻。

虽然张幼仪躲过了裹脚,且有幸读了两年书,但是在徐志摩的心中她还是个“乡下土包子”,是个没有思想的提线木偶。

所以,他们中间从一开始就隔着一条鸿沟,任凭时间消长都无法愈合。

一入围城深似海

1915年10月的一天浙江海宁硖石的徐府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18岁的徐志摩和15岁的张幼仪正式完婚。

这是张幼仪第一次体会徐志摩的冷暴力,哪怕是在洞房花烛夜她都没有感受到一点点温情。

婚后,张幼仪很快得到公婆的认可,邻居们也时常称赞她,只有徐志摩还和以前一样冰冷。

时间一晃就是3年,张幼仪生下长子。徐志摩如释重负,自觉完成了父母交给的使命,便迫不及待地出国留学去了。

同在一个屋檐下都如同陌生人,如今远隔重洋更让张幼仪感到惶恐。

徐志摩出国两年后,张幼仪在二哥张嘉森的帮助和公婆的应允下漂洋过海来到欧洲,这一次她没有小别胜新婚的惊喜,而是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徐志摩的冷漠。

小脚与西服不搭配

不管是在伦敦俱乐部的房间还是在沙滩小屋,张幼仪都无法靠近徐志摩的心。

徐志摩可以和朋友谈笑风生,可以含情脉脉的给林徽因写情书,却从来不肯多看张幼仪一眼,从来不会给人生地不熟的她一点点慰藉。

堂堂的浪漫诗人徐志摩竟然有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说出来谁会信呢?

搬到沙世顿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徐志摩不但没有半点喜悦,反而言辞激烈地让她打掉这个孩子。

张幼仪自然不会同意,没有哪一个母亲能舍弃自己的孩子。

看到张幼仪不愿意堕胎,徐志摩便以“小脚与西服不搭配”为理由提出离婚,而后就人间蒸发了半年。

不得已,身怀六甲的张幼仪辗转巴黎、柏林,投靠二哥和七弟,于1922年2月24日生下二儿子。

张幼仪生产后不久就收到了徐志摩差人送来的书信,信中他一不问她如何度日,二不问孩子是否康健,只是一味地重提离婚之事。

这一次张幼仪不再抱有幻想,她成全徐志摩做中国离婚第一人,也让自己离开那座世俗的牢笼。

笑对苦难华丽转身

民国时期,离婚在世人眼中就是“休妻”,而被休的女人会成为娘家的耻辱,受尽冷言冷语。

一些心理素质差的人可能会走向极端,以结束性命的方式逃避外人恶毒的语言。

和徐志摩离婚时张幼仪才22岁,她可以预见到自己回国将要面临的处境,所以她选择留在德国,至少这里的人不会对她指指点点。

靠着徐家二老每月寄来的200美元生活费,张幼仪请了保姆照顾儿子,她则重回校园开始新的生活。

眼看日子慢慢变好,命运又给了张幼仪致命一击——不满3岁的小儿子因病去世了。

第二年,张幼仪回到了阔别5年之久的祖国,见到了已经8岁的大儿子和日渐苍老的父母。

此时的张幼仪和出国前已经判若两人,她有学识、有决断,不再是唯规矩是从的小女人。

当徐志摩坠机身亡永远停留在34岁时,张幼仪的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始。

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创办云裳服装店、帮助二哥管理社会党财务,张幼仪都是得心应手,甚至还能在战乱时期大赚一笔。

年过半百终于邂逅真爱

和徐志摩离婚后张幼仪单身了30年,她中间拒绝过卢家仁和罗隆基的追求,直到53岁才嫁给苏纪之医生。

张幼仪和苏纪之一起生活了近20年,虽然日子平静如水,但是却格外暖人心田。

苏纪之病逝后,张幼仪飞往美国和儿孙住在一起,88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墓碑上只刻了“苏张幼仪”。

看来在张幼仪的心中苏纪之才是他灵魂的归宿,她虽然替徐志摩料理后事、为徐父养老送终,但最后却只想和他划清界限。

人的一生总是坎坷不断,有人自暴自弃,有人浴火重生。

张幼仪显然是后者,面对一次次的致命打击,她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寻死觅活,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前行。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