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另一面:亲孙女不让他的骨灰归葬北大

蔡元培天生是个读书人,他17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考取进士,他是读书人当中的奇人。他后来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校长,成为教育家。同时他也是革命家。他还创办了暗杀团,杀人如麻。后来,北京大学方面计划将蔡元培的骨灰迁移至他心系着的燕园,但他的孙女却代表家人出面拒绝了。

蔡元培的另一面:亲孙女不让他的骨灰归葬北大

历史的标签

在中国现代历史之中,对于蔡元培先生的评价褒贬不一。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性是十分复杂的,对于一个人人生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没有角度的限制;更何况是在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之中。

正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不同时代的人们到底如何跨越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差距,来统一的评价一代历史人物的形象?

咱们现代给蔡元培蔡先生冠以“教育家”、“五四幕后的推手”“北京大学之父”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概括蔡先生人生的简易标签。但其实蔡元培蔡先生的一生,哪里是简单的几个标签就可以概括形容的呢。

蔡元培仅仅一介文人墨客, 本无意于走上后来的革命之路。但后来因为许许多多的转折因素层层叠合,蔡元培将步伐迈入了革命者的路途之上。

即使如此,蔡元培打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介文人,本意无心于“革命”。时代的潮流不允许他这般随心所欲,命运为他设下巧妙的枷锁束缚于他。他终将成为“时代潮流的弄潮儿”,他摆脱不了这宿命。

我们都知道那个时代下,锋利的笔杆子可以唤醒多少沉睡的国人。这其中的优秀“笔杆子”代表就有鲁迅、秋瑾、蔡元培等中国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他们都以笔为武器,写出有“爆炸”性的,能够引起巨大反响的文章。在那个时代,以自己的方式“呼喊”出自己的声音。

天生的学习能力

与鲁迅、秋瑾等人不同的是,他们之所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如此有思想有远见,可以写出这样的带有锋芒的文章,是因为他们的原生家庭就是世世代代的文职宦官的家庭。

而蔡元培的原生家庭可是从事商业的,蔡元培的祖父经营的当铺、蔡元培的父亲则经营的是钱庄。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商人是一种不受社会所认可的一项职业。虽然家境比较优渥,但还是不如文人墨客那般受众人的尊重赞赏。

正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蔡元培后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家都认为不可思议。

蔡元培的另一面:亲孙女不让他的骨灰归葬北大

蔡元培小时候家里有三个孩子,在这三个孩子之中,蔡元培是成绩最好、求知欲最旺盛的一个孩子。正是因为发现了蔡元培的学习才能,蔡元培的父亲就希望蔡元培可以走读书这条人生道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在父亲的支持与鼓励之下,小蔡元培年仅5岁就进入了私塾学习;由于蔡元培在学习方面惊人的天赋,蔡元培12岁就学习了八股文。

家庭变故,自立自强

可以好景不长,那个时代的医疗水平有限。蔡元培的父亲由于一场重病,很快就撒手人间。家中的“顶梁柱”没了,这个家庭迅速地呈鸟兽之散,很快家中生计无以维持。没有了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变得十分艰难,更别提蔡元培的学业。

但是年仅11岁的蔡元培并不认命,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将劳动所得的钱财用来维持艰难的学习生涯。在陪读富人家的孩子的同时,他丝毫没有让自己停止努力停止读书。他深知自己的处境,所以更加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也更加认真刻苦。

在这样的情况下,蔡元培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17岁就中了秀才,随即没过几年,21岁就中了举人、24岁考上了进士。在此之后,更是以不同于常人的进步速度,很快的加入了翰林院。就此实现了父亲的遗愿:读好书、光宗耀祖。

可能大家对蔡元培的24岁考上进士的事迹没有什么概念。可以这么说,据古籍记载,那个年代的进士平均年龄为33岁,在30岁之前的少之又少,更何况是24岁就考上进士。这样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蔡元培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出色的才能。

蔡元培在考试制度上的成绩,可谓是“别人家的孩子”。蔡元培的年轻有为,就好像咱们现代突然爆出一条“年仅10岁就考上某某某知名大学”的新闻一样让人惊叹不已。正是由于如此的年轻有为,蔡元培的名声逐渐的扩张开来,人尽皆知这个优秀的年轻人——蔡元培。

新时代的弄潮儿

后来蔡元培在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国内变革,他内心深知:清朝迟早要消亡,这个朝代无药可救。随之替代的一定是国家的新面貌。 蔡元培脱掉了象征身份的长褂,剪掉了留了半辈子的长辫子。正由于他在清朝政府任职,所以他为民间的“革命”行了许多便利。

但骨子里的文人气质,使蔡元培逐渐的深恶的厌倦了“革命”,于是他跑到国外留学,想要回归自己的“读书人”的人生之中,他想要单纯的从事教育类的工作。

正因如此,蔡元培后来受到当时政府的诚挚邀请,任职北京大学的校长。他不得推辞,只好上任。

在如此“刀光剑影”的利刃时代里,蔡元培并不能如愿安心于文化方面的工作与生活。身为万万中国人的一份子,蔡元培终究是走入了时代的乱局。

“在其位谋其政”,走入“革命”队伍的蔡元培仿佛换了一种性格一种心性一般。与温文尔雅的读书人的形象截然相反,蔡元培组织了“光复会”这个暗杀团体,采用一切措施专注于暗杀组织的行动。

正因如此,蔡元培虽然没做过什么大错事,但是手中染了多少鲜血、多少人命。更何况这其中难免有无辜之人。所以,蔡元培的这一面血腥而又残忍。在那一场场滥杀无辜之人的“清理”行动之中,就连自己的身边人也不放过:得意门生柳亚子、老友的长子陈延年……都被划在了“清理”的名册之中。

蔡元培的另一面:亲孙女不让他的骨灰归葬北大

这样的“革命举措”简直直接将蔡元培的“为人师表”的文人形象直接的放在了对立面,让人审视。

正因如此,那一年北京大学方面计划将蔡元培的骨灰迁移至他心系着的燕园。但他的孙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代表家人出面拒绝了这一举措。

不可否认的是,蔡元培对于中国教育界做出的杰出贡献。他的“精神遗产”,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他的精神之火生生不息,我们后人将永远的记住他。

附录:蔡元培在“四一二”事变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1927年3月21日,张静江自江西蒋介石行营到达杭州。当晚,蔡元培与邵元冲即往张所住的新新旅馆拜访,张静江向他们介绍了有关蒋介石正在策划的“反共清党计划”,说:“介石对于与共产党分离事已具决心,南京定后,即当来宁共商应付”。

3月28日,蔡元培任会议主席,吴稚晖,李石曾,古应芬参加,在上海召开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会议。吴稚晖在会上报告了他在3月6日与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谈话经过,当时吴问陈,中国实行共产主义须若干年?陈答20年。以此为理由,吴认为“共产党员谋叛国民党”,认为“应予纠察”,提议对共产党进行弹劾。

蔡元培立即附议,并补充建议“取消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党籍”。在蔡元培主持下,吴稚晖的反共提案获得通过,并由吴拟具监察委员全体会议决议草案。这次会议上把蒋介石将要进行的“清党”活动定名为“护党救国运动”。

4月2日,再次召开国民党监察会议,当时参加国民党监察会议的代表是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古应芬、陈果夫、李宗仁、黄绍竑八人。国民党全体监察委员共有20人,以区区8位代表开会,而称为全体会议,蔡元培再任主席。

会议通过了吴稚晖草拟“请查办共产党呈文”,呈文称去年双十节湖北共产党敬告同志宣言认为“一:十年内中国国民党灭亡,中国实行列宁式共产主义”等,均引为共产党人“罪证”,所以“特将亡党卖国之逆谋十分急迫提呈本会,伏祈予公决,得咨交中央委员会非共产党委员及未附逆委员临时会讨论,可否出以非常之处置,护救非常之巨祸”。

蔡元培的另一面:亲孙女不让他的骨灰归葬北大

蔡元培则继之提出了两个报告,共罗列了共产党“阻止入(国民)党”、“煽惑民众”、“扰乱后方”,“捣毁米铺”,“压迫工人”等四项内容,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也作“罪证”附后。

4月8日,由蒋介石指派吴稚晖、何应钦、陈果夫等组织的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委员会议,蔡元培为委员之一。该会规定“得以会议方式决定上海市一切军事、政治、财政主权,并指导当地党务”。

当时蔡元培是蒋介石最忠实的盟友。在当年夏天,蒋介石被迫“下野”和其后复出的过程中,蔡元培都是最坚定地站在蒋介石身边的支持者,甚至和蒋介石一起“下野”,在同年12月1日,蒋介石婚礼上担任证婚人。

4月12日,由上海开始的“清党”活动,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以及进步群众五千余人,一时血雨腥风,席卷全国。知识界为之哗然。

北京的周作人则连发“怎么说才好”,“功臣”等文,抨击“清党”中的残暴行径,并指出:“最奇怪的是知识阶级的吴稚晖忽然会大发其杀人狂,而且也是知识阶级的蔡(蔡元培)、胡(适)诸君,身在上海又视若无睹,此种现象,除中国人特嗜杀人说外,别无方法可以说明”。“南方之事全败于清党”,而“吴蔡诸元老”难却其责。

蔡元培的另一面:亲孙女不让他的骨灰归葬北大

蔡元培在“清党”中曾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积极态度。孙常炜在“蔡元培先生年谱传记”中称蔡元培“与张人杰 (静江)、吴敬恒(稚晖)、李煜瀛(石曾)等朝夕与蒋总司令中正讨论清党大计”。而一向十分尊重蔡元培的学生柳亚子在“纪念蔡元培先生”一文中就提到蔡元培“清党”的态度曾给他极大的震动。他说:“蔡先生一生和平敦厚,蔼然使人如坐春风,但在民国十六年上半年,却动了一些火气,参加了‘清党’运动。一张用中央监察委员会名义发表的通缉名单,真是洋洋大观,连我也大受其影响。”

柳亚子所说的“影响”,其实很委婉,如果说直白一点,那就是蔡元培在密谋“清党”之时,将柳亚子也列入了黑名单。

4月28日,李大钊和其他19名革命者从容就义。“四一二政变”标志着中国阶级关系和革命形势的重大变化。从此,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完全从革命统一战线中分裂出去。革命在部分地区遭到重大失败。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与保持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在北京,还存在奉系军阀张作霖政权。全国出现3个政权互相对峙的局面。

此外,一般都说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清党”只针对中共,给中共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另一事实也不容忽略:国民党“清党”不但是杀害中共党员,还屠杀了约43万对蒋、汪持反对意见,忠实于孙中山、拥护和执行三大政策的中下层国民党党员。

(摘自《炎黄世界》 文/山智)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