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横眉冷对的悲愤者,一个是寻求真理的新青年 ——与传统黑暗决绝的鲁迅和拥抱世界文明的胡适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两个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民国时期,这两个时期,在思想文化上,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而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文化名人和大师,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春秋战国在秦王朝中央集权一统天下之前,而民国是在结束清王朝帝制之后,两个时期之间便是中国漫长黑暗的封建王朝帝制时代。

民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王专制统治,人民摆脱了精神桎梏,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社会思想活跃,文化繁荣,产生了一大批新文化人和思想者,创造了许多新的文艺作品,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思想。

在众多的文化思想大家中,有两个人特别突出,那就是鲁迅和胡适。在我看来,民国时期文化思想界是众峰耸立,繁星闪烁,而他们两个是两座高峰和最显眼的双子星座。但是他们两个却有许多不同,下面我就对他们分别作一些简单介绍论述以及比较分析他们的异同——

鲁迅:与传统黑暗决绝的悲愤者

鲁迅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者。确实是这样,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写文章的人,鲁迅不是吹鼓手、化妆师,而是医生,是解剖者,当然是社会的医生,人性的解剖者。鲁迅本是学医的,但当他看到社会与人性的阴暗,便弃医从文,做一个诊断剖析社会与人心的医生。医生从本质上来说,不是歌颂者,而是批判者,医治病症不是去赞美掩盖,而是去揭露,从而祛除病症。

作为社会的医生,鲁迅自然是社会阴暗与丑恶的批判者。鲁迅不是一个温和的批评者,而是激烈的批判家,这源于他的眼光锐利,作风犀利,最主要是他的思想深刻,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实质,所以才那样尖锐、激烈。无论是写小说,还是杂文,鲁迅手中的笔,都是一把尖锐的刀,带着一颗激烈的心,去解剖去批判。所以鲁迅不是一般写作的作家,而是有着深刻思想的文学家,别的大多数写作者只是普通的作家,而鲁迅是文学家中的思想家。

“文学家”、“批判家”、“思想家”这是鲁迅先生身上的三个主要社会标签。当然他还是学者、翻译家、美术家等等。在我看来,鲁迅是民国时期文化人当中与传统文化最为决裂的一个人,甚至是几千年来,最为彻底抛弃传统文化阴暗、走出体制黑暗的文化人,而且还是第一人。他把过去几千年的文化和体制概括定性为“吃人”两个字,可见他是多么痛恨,多么悲愤。他化痛苦为呐喊,化悲愤为文字,于是有了《狂人日记》和《呐喊》,它们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有深远影响的现代白话文小说和小说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相当是鲁迅与传统决裂的宣言,《呐喊》整部小说集都是他对旧时代、旧文化、旧制度及其造成的阴暗人性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我一直认为,在整个中国人当中,鲁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王朝制度及其文化,以及制度和文化对人的精神损害和心灵摧残,看得最为清楚和透彻。一个人向往光明,又看清了黑暗,才会痛恨与背叛黑暗,鲁迅正是因为看清了黑暗的无耻与邪恶,才会与传统的黑暗彻底决裂。

有人批判指责鲁迅只是揭露和批判丑恶的人性,而不是去抨击制度。确实,鲁迅的矛头主要指向的是人性,他是抱着医治和改造国民性的目的,去痛批国民的劣根性。其实,人性与制度和文化是一体的,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黑暗的人性是黑暗的制度和文化造成的,相反黑暗的人性又产生形成制度与文化的黑暗,互相加持,恶性循环。鲁迅可能认为人性和人心是社会制度的土壤,改造了人性,改变了人心,社会就会改变。再者,批判丑陋的人性,也是在批判丑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何况鲁迅并没有少批判黑暗的制度及其文化,指责鲁迅没有指向制度,实无必要,也不符合事实。

另外说明一点,鲁迅与传统决绝,所指的传统是指过去专制王朝传统的主要方面,属于体制与制度性的,是根本和本质性的东西,不是泛指传统的全部,鲁迅对有些传统文化不仅不排斥,甚至还很热爱,像文学艺术诸如诗歌小说、书画碑刻、画像石等等,此处不赘述。

胡适:拥抱世界文明的新青年

在新旧大变革的时代,胡适是另外的一种姿势,与鲁迅有所不同,鲁迅主要是与传统决绝的姿态,而胡适则主要是拥抱世界的姿态。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基本上是自成一体,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直至清中晚期,才被迫打开国门,但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情不愿地去与外界交流与融合。国家如此,社会亦如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是自恋和排外型的,上上下下的人都很惧外和拒外,自大和自嗨,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和心态以及整个社会都处于内封闭、闭循环状态,连引进来都害怕,就别说走出去主动拥抱世界了。

胡适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全身心拥抱世界的人,有的人只是身体拥抱世界,但心灵和脑袋还是封闭的,而胡适不仅人走了出去,心也融入了世界,他融入并拥抱的世界在当时是属于相对文明的世界,所以拥抱与融入的是世界的文明。

胡适是在清王朝覆灭前一年,即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而留学美国的,那一年,他19岁,真正的少年时光,青春年华。胡适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少年胡适挣脱千年枷锁,破墙而出,带着一颗不被拘束不受羁绊少年的心,奔向了年轻自由的美利坚,先是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后入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著名哲学家杜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胡适一共在美留学八年,这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段,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结构一般都是在这一时期塑造成型。胡适正是在美留学这段时间,形成了他全新的心灵世界和精神面貌,也就是三观。他的精神构架和思想观念主要是这几点:科学、民主、独立、自由,在价值观和理念上,胡适最突出的是自由主义和个人(性)主义。这些观念与意识,与中国的传统大相径庭,迥然不同,是当时英美这些现代文明国家和地区所特有的,也是当时最先进的现代文明思想与理念。所以说,胡适是一个拥抱世界文明的现代新青年。

1917年,胡适学成归国,入职北京大学教授,旋即加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以一个新青年的面目和姿态加入了新思想新理想的《新青年》团队。《新青年》杂志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肇始者和大本营,主要倡导科学(赛先生)和民主(德先生)以及新文学,与传统旧文化对阵。胡适在海外接受和形成的思想观念正与之契合,他在此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这里大力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倡导民主、科学、改良、制宪等先进文明的文化思想和政治主张。

胡适还是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学的主将,而且身体力行,用白话文创作和翻译了不少新戏剧、新诗歌等新文学作品,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便是他的作品。胡适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当中起最大作用的是他那篇里程碑式的开山大作《文学改良刍议》,它于1917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其后陈独秀才开始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由此两人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他不仅发起了文学革命,而且还在新文学包括理论、诗歌、小说、戏剧等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建树。

介绍胡适,一般都是贴上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这三个标签,除此之外,他还是政治家,至少是政治理论家,在政治观点和立场上,他信奉和主张民主、自由、宪政、法治、人权,他本人还在政治上实行和实践这些信仰和主张,甚至自己还是人权斗士。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行为上,无论是做学问、搞创作、写文章,还是从政、做官,胡适在中国这个古老沧桑的国度,都是一股新风,有一种清新的面貌,因为他拥抱的是海外世界的现代文明,所以他总是一个不曾老去的少年郎、新青年。

简说鲁迅与胡适的异同

对比鲁迅与胡适,作比较研究分析,是一个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这里便简单的分析比较一下他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的地方。先来说一下他们的相同之处,这种相同,是从大处着眼、从整体上去看的:

一、两个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和骨干,对时代变革和历史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文化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都是文化巨人,双峰并立。

二、两人都是思想家、文学家、学问家,是中国新文学、新思想的发起者、发端者和代表人物,而且学养宽广深厚,学术颇有建树。

三、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相似,开始都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而后又都有海外求学经历,接受了外来文化与思想的洗礼,从而背离旧文化,拥抱和创造新文化。

四、在文化意识和思想观念上,两人在大方向上和总体上是一致的,都摒弃了以往传统旧文化和旧的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形成与世界文明接轨的现代新文化和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

五、他们虽然都对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都参与过政治活动,甚至还有过行政职务,胡适还担任过大学校长、驻美大使等多种高级职务,具体参与过政务,但严格意义上还不是政客,不是官僚,从本质上来说,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文化人物。他们都与当政者和当时的各种政治体系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与严密的组织系统有一定的距离。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一点?是想说他们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属于自由知识分子、文人和学者,有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生追求独立与自由,思想和行为不受制于组织与团体,不是一党一派之政治人物,这也是他们一个大的相同之处。

鲁迅与胡适的相同之处自然有很多,这里只能从大的方面来说下,就不一一细说周详。下面再说说他们之间的一些不同之处,也只是简单的比较一下某些方面,而不是系统全面的对比分析:

一、我在上文分别说了鲁迅和胡适,指出鲁迅与中国传统黑暗决绝,而胡适是拥抱世界文明,以我来看,这是他们两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所以此文就专门论述。从总体上来说,鲁迅与胡适对中国传统的主体,包括文化与制度等主要方面,都是反对和摒弃的,我在此节提到他们相同之处时,说了这一点。但是,鲁迅更侧重于对传统的批判,而胡适对传统挥挥手,背过身去与世界文明相拥,两人的方式和姿势不同。

二、对于中国腐朽没落的传统,好像有人指出过,鲁迅是看病的,诊断病情病灶,而胡适是开药方的,用以治病。我觉得也是这样子。鲁迅诊断的结论是“吃人”,并呐喊“救救孩子”,怎么救?鲁迅似乎没拿出好的办法和提出解决方案。而胡适则拿来了民主、自由、制宪、法治这些先进文明的价值理念来治理解决。

三、两人性情大不相同,鲁迅冷峻、犀利、尖锐,这些特点特别体现在他的文字与文风当中,对待他所厌恶的人与事,他是横眉冷对,毫不留情,“一个都不宽恕”,他如是说。而胡适比较温和、宽厚、包容,是个暖男、好好先生,有旧时君子风范。鲁迅多次骂胡适,而胡适从不骂鲁迅。蒋公介石在胡适去世时撰联云: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此联对胡适的思想和行为风范作出了准确的评价。

四、鲁迅是一个十分深刻的悲观主义者。这里引用他自己的几段话来说明吧!“在中国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的”、 “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虽生之日,犹死之年”……这种悲怆的言语,鲁迅有许多。

而胡适则是乐观主义者,这与他的温婉性格和宽容心态有关,也与他的理性主义和理性态度相联系。

鲁迅与胡适的不同之处,可以罗列许多,似乎也无必要,就此打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犯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