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鲁迅为何烧掉爷爷的日记?里面有什么秘密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跟绍兴周家台门里多数人都相处得不太好,但发展到对立程度的,只有鲁迅。 鲁迅在公开的文字里,从没提到过他的祖父,但他的父母却多次出现在他的笔端,并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如果据此以为鲁迅的祖父在鲁迅生命中,是个无足轻重的人,那就被鲁迅“误导”了。事实恰恰相反,在鲁迅所有的家族人士中,祖父周福清是对鲁迅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如果这个名额不是归于周作人的话。 鲁迅出生的时候,周福清正在京城候…

民国的大学消失了,现在的大学坍塌了,简直了!

民国的一些著名大学,不是取缔、也不是关闭,而是消失了,应该说是“被消失”吧。例如,除了当年亚洲第一的中央大学之外,还有十几所教会创办的大学,其中大部分称得上当时的世界级大学,包括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等等。它们全都消失不见了。 那么现在的大学呢?纷纷建成了楼堂馆所,再配上大操场、大礼堂、大食堂,它们在“产业化”的洪流和地震中,成为利益集团的点钞机、收…

民国最有趣的男人,活得像朵花儿一样

一间雅舍,不染纤尘,有幽幽茶香绕着一几一椅一塌,正好让人酣睡读写。 这里阡陌螺旋,山林吐月,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哪一样看了都让人感到快乐,哪一样都值得一个有趣的灵魂在这里独享。 寻得这处好地方的人,幽幽写下,“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他是梁实秋,在《雅舍小品》里写尽世间小事,写男人女人,也写下棋看报,想到什么都要写,再微小的细节也能感知,再平凡的话题也能感悟。 …

民国历任总统/专制的死穴在接班人和接班过程

从1912年到1949年中华民国历史上共有八位总统:孙文(临时),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琨,蒋中正,李宗仁(代)。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

陈独秀的法庭辩护状:我为什么要推翻政府?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公共租界寓所被工部局巡捕逮捕,经第一特区法院略事询问,即将同案人犯引渡给上海市警察局。接着蒋介石命令将陈等解押南京 (同案尚有彭述之、濮一凡、王武、王兆群、何阿芸、王子平、郭镜豪、梁有光、王鉴堂等),交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派军法司司长王振南审理。 这时全国各地报纸纷纷发表消息,国内和国际的著名学者如蔡元培、杨杏佛、爱因斯坦、罗素、杜威等人都打电报给蒋介石,要求释放陈…

民国好基友:胡适和陈独秀的分歧与共识

短暂的蜜月 1916年10月,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致信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八条主张。陈独秀对此大为赞赏,立即编发在《新青年》上,并专门撰写跋文曰:“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界之正宗,余亦笃信而渴望之。吾生当见其成,则大幸也。” 这就是后来的《文学改良刍议》,它翻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页,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冲破旧文化的沉沉黑夜,向新世纪跨出了第一步。 其实,陈独秀也早有文学革命的主张,与胡适不谋而合…

两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皇帝

溥仪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多舛。当时的中外报刊,对他时有报道。这些报道中,从关注小皇帝的人生命运,他离开紫禁城的何去何从,以及他未来之路,到他成长为风流倜傥的少年,从他在辫帅张勋拥立下复辟,到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傀儡皇帝,他的形象摇摆不定。但是在新闻媒体中,他的影像也逐渐清晰——他是小皇帝、逊帝、废帝、儿皇帝,是工具,是傀儡,他又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人物。 “九一八”事变后,日帝国主义逐渐加紧侵华的步伐,…

书记打耳光与总统打耳光,有什么不一样?

蹭个热点,说一下打耳光的事。 中共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掌掴市政府秘书长翟伟栋事件,这些天成了舆论热点,举报人是被打者翟伟栋的妻子。根据她的描述,2020年11月11日早晨,翟伟栋正与其他市领导在机关餐厅吃早餐时,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在服务员带领下走进餐厅,翟伟栋欠身向张某点头致意。张战伟认为翟伟栋不应该在该餐厅吃饭,对其大声训斥。翟伟栋上前解释时,张战伟突然举起右手,狠狠地打了翟伟栋一记响亮的耳光…

邵飘萍:不要吵,让我安静地死去

他是那个时代的知名记者、独立报人。他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他被人赞颂为革命志士、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但同时,他生前生活奢侈豪华令人吃惊,香烟都是特制的,上面印着他的名字,而且是赌场、青楼的常客。  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政府枪决。邵飘萍被押赴刑场行刑时,他神情坦然地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然后从容就义,时年40岁…

蒋经国、蒋方良:一个王朝的背影

在民国的跨国恋中,蒋经国与蒋方良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对,他们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被世人赋予了“王子与灰姑娘”的童话色彩。(一)年轻时的蒋经国是个不折不扣的“愤青”,1925年5月,蒋经国因参加上海“五卅惨案”后的反帝运动被浦东中学开除,随后他到北京进入吴稚晖为国民党高干子女开办的“海外补习学校”,学习俄文,当时的进步青年都以留学苏联为荣。在京学习期间,蒋经国又因加入反对北洋军阀的示威游行队伍被当局…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