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执信和汪精卫一一“广州第二家庭″走出的民国甥舅双雄

刚刚过去的2020年9月22日,是资深的资产阶级革命者朱执信殉难100周年纪念日,特整理此文以志纪念。

广州高地街许地的许氏家族,素有“广州第一家族”的美誉,在这里走出过许祥光、许应荣、许崇智、许崇清、许广平等近现代名人,载诸史册。

很多人未知,广州豪贤路,也有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绕不过去的家族——汪氏家族。中国国民党双擘汪精卫和朱执信出自这里,他俩是舅甥关系。

如果说许氏家族以仕途辉煌杨名,则汪氏家族以学问渊博立万;如果许氏为广州第一家族,则汪氏理所当然为广州第二家族。清末民初,随山馆汪氏家族,是中国最显赫的名门望族之一,奇人名士,诗老通儒,代不乏人。

朱执信和汪精卫一一“广州第二家庭″走出的民国甥舅双雄

▲朱执信(1885年10月12日—1920年9月21日)

要说朱执信,还要从他成长其间的汪氏家族说起。

汪氏家族来自浙江山阴(绍兴)。山阴以盛产游幕师爷(即出省为幕僚或小官)闻名。第一个入粤的是汪伦秩(1709—1769),字攸五,号幼湖。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举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广东长宁县知县,到任才50天遽然去世。他欠着官银数百两,家属无力偿还,因此无法返回山阴。知府感叹他为官清廉,代他偿还了欠银,资助汪家将汪伦秩遗体运回家乡安葬。

晚清在豪贤街一带聚居着许多从江浙来的家族,以汪氏最有名。

汪瑔(1828—1891),字玉泉,号芙尘,是汪伦秩老爷子的四代孙,从小随父亲到广东,清光绪元年(1875年)落籍番禺(广州)捕属司。他是汪氏家族中真正落籍广州的第一人。汪瑔落藉后,其子汪兆铨和侄子汪兆镛、汪兆铭(汪精卫)兄弟等,均随之落籍番禺。

朱执信和汪精卫一一“广州第二家庭″走出的民国甥舅双雄

▲汪精卫(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

汪瑔在清咸丰年间历任东莞、阳山、东莞、番禺三县及廉、琼、潮、高、肇庆五府幕僚,共计1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想办一所西学馆,汪瑔写了一份《拟设西学馆课士议》,见解既新潮又独到。其后裕宽、曾国荃、张树声先后继任两广总督,都对汪瑔极为倚重,视为“国宝”。曾国荃调离广东时,对汪瑔赞扬备至:“斯可为师表矣。” 汪瑔学问还深得张维屏、陈澧、陈宝箴、文廷式等学问巨擘赞赏,其诗词更为世所珍,与叶衍兰、沈世良并称为“粤东三家”。

汪瑔在广州的住宅名为“随山馆”,位置在豪贤街西端。汪瑔之子汪兆铨(1859—1929),字莘伯,年少好学,与堂弟汪兆镛少年时同在随山馆读书,19岁入海学堂读书,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当过广东陆路提督马维骐、水师提督李准的幕僚。不过,汪兆铨最有成就的还在教育方面,曾任广雅书院“总校”(校长)、广东教育总会会长等,还是教忠学堂(广州市第13中学前身)的创办人之一。

除了汪氏外,还有同样来自浙江山阴(绍兴)的朱姓人家,亦以游幕为生。朱家有子朱启连,字跂惠,号棣垞,19岁被父亲送入汪氏家的随山馆私塾读书,跟随汪瑔学习诗词,后来更娶了汪瑔的女儿汪若昭为妻,入赘汪家,是当地有名学者,精通琴律,人称“琴王”,曾任张之洞幕僚。

朱启连1885年在广州生的儿子叫朱执信,名大符,字执信。朱执信母亲汪若昭与汪兆镛、汪兆铭是堂兄妹关系,同为广东汪氏开山祖先汪伦秩的第四代孙。因此,汪精卫是朱执信的堂舅。只不过汪精卫是继母所生,所以只比朱执信大两岁。

1900年,朱执信父亲朱启连不幸死于鼠疫,随后母亲汪若昭也染上恶疾,辗转病榻几个月,朱执信通宵达旦看护,直到母亲病愈。几年后,母亲亦病故。朱执信及其弟妹在随山馆的生活和教育,全由舅舅汪兆铨一力承担,並由舅舅教读四书、五经、通鉴、二十四史等。16岁开始习数学、三角几何、微积分等,由于天资聪颖,学业水准相当高。

稍早,在汪兆铭十三四岁时,其父母相继在豪贤街去世,汪兆铭的生活只能依靠比他年长22岁的同父异母的兄长汪兆镛。汪兆铭和朱执信舅甥俩同在随山馆成长,少年时的境遇竟如此相同,难免同病相怜,亲密无间。

朱执信和汪精卫一一“广州第二家庭″走出的民国甥舅双雄

▲1902年,汪兆铭、朱执信等人在广州组织群智社。图为1904年群智社同人合影,后排左一古应芬、左二朱执信、左三汪兆铭。

1902年,汪兆铭与诸位侄子及堂外甥朱执信,以及古应芬、徐绍棨、胡毅生(胡汉民堂弟)等新进青年,在豪贤街西庵书院组织群智社,集资购买各种新书刊,接触了大量新思想,逐渐成长为新派革命者。

1902年,汪兆铭参加广州府试得第一名秀才,同时其二兄和一个侄儿,名列二、三名一一可知汪氏一脉血统的厉害。同年,17岁的朱执信考入大舅子汪兆铨创办的广州教忠学堂(现广州第十三中学)入读。两年后,两广总督岑春煊选派41名官费生赴日本学习法政,汪兆铭和朱执信舅甥俩都榜上有名,其中朱执信还考上第一名。同行的还有古应芬。东渡日本后,他们与孙中山结识,深深被其革命理论所打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汪、朱、古在东京一起加入同盟会,汪兆铭担任评议部长,朱执信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他俩同时担任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的主要撰稿人,同为同盟会的重要骨干。

清宣统元年(1909年),汪精卫赴北京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被判终身监禁。他在狱中的诗句子“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激励无数仁人志士舍身成仁推翻满清。

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朱执信参与策动广州新军起义,因事泄而失败。翌年四月,同盟会在广州组织大规模起义,冀最后一搏。总指挥部设在小东营。朱执信并不是选锋队员,起义当日,他见选锋队已整装待发,遂取剪刀把身穿的长衫裁去下幅,加入选锋队,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署。黄兴坐在第一顶小轿上,朱执信坐在第三顶小轿上,扮成世家子弟,携两颗炸弹向总督署进发。在激战中,朱执信把炸弹掷完,复捡取牺牲同志的手枪,继续作战。右手及胸部均被爆炸所伤,血染素衣,且战且退,在双门底附近的林氏书塾藏身,包扎伤口后,乘隙撤往香港。起义者牺牲百余人,是谓广州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后,汪精卫出狱,万民景仰欢呼。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汪按孙嘱咐代起草临时大总统府就职宣言,追随孙身边左右,力劝孙让位袁,并参加北上迎袁专使团。汪精卫提出“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与陈璧君举办了结婚仪式后,8月双双赴法留学,中间几度返国,皆超然于政壇之外。

1914至1915年,汪精卫朱执信先后奉孙中山召赴日本筹商讨袁军事,正式加入中华革命党;12月朱执信受命为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领导广东方面军事。

袁世凯死后,1917年,段祺瑞政府取消《临时约法》,解散国会,孙中山召集一批国会议员,南下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南北对峙。朱执信负责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并掌管机要文书,是孙中山的主要助手。1918年5月,广州军政府改组,孙中山遭桂系军阀排挤,黯然离穗前往上海,朱执信偕行,陪孙中山一起闭门反思。1919年,朱执信与再次回国的汪精卫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一起撰写了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朱执信和汪精卫一一“广州第二家庭″走出的民国甥舅双雄

▲朱执信与好友陈炯明、廖仲恺等人合影。神奇的是,朱执信的死日与陈炯明的诞日均是9月22日。

1919年,朱执信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以确定革命路径。1920年8月间,朱执信受孙中山派遣,参与好友粤军首脑陈迥明“粤军回粤”之役,驱逐占据广东的桂系军阀。8月下旬,粤军攻抵东江一带,桂系军阀莫荣新将其主力全部调至前线增援,双方在东江流域的惠阳、河源一线呈胶着状态。这时,朱执信旧部、虎门要塞的肇军表示愿意脱离桂军,要求他到虎门主持一切。为使粤军摆脱困境,朱执信冒险进入虎门,策动虎门要塞司令丘渭南宣布独立。不久,丘渭南手下的降军与东莞民军发生冲突,朱执信不顾危险,亲自到虎门调停。9月21日,一支降军突然包围东莞民军,双方激战,朱执信被乱枪击中,不幸殉难,年仅35岁。

朱执信牺牲的消息传来,孙中山悲痛地说:“执信是革命的圣人”。(这话好熟悉,几年后张静江也被孙中山誉为”革命圣人”)“执信忽然殉折,使我如失左右手”;陈独秀则以挽联的形式高度评价了朱执信的价值:“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朱执信和汪精卫一一“广州第二家庭″走出的民国甥舅双雄

▲位于广州执信中学校园内的朱执信墓

1920年12月15日,朱执信灵柩由宝璧舰从虎门运回广州,次年1月16日葬于广州东郊东沙马路驷马岗(今先烈路),孙中山亲自执绋,在军政府公祭大会上与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联名致祭文。大会决定建立执信学校以为纪念,孙出席执信学校成立会,亲临致词。一九三六年,因墓地有白蚁,将朱执信遗骸迁到墓南的执信中学内,原墓仅为衣冠冢。

朱执信生前常与人言:“沙煲有用以煮饭,经岁月而后损坏的;又有用以盛炸药,掷向盗贼,随用随毁的。”表达以身许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之志。无独有偶,汪精卫在1910年春赴京行刺清廷摄政王前,给战友胡汉民留下血书:“我今为薪,兄当为釜”。他之前曾说,薪和釜的用途不同,但“合而炊饭”,为“四万万人共饷之。” 不愧同一屋檐下出来的甥舅俩,喻意何其相似乃尔!

朱执信的突然去世,使孙中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亲信。孙中山只好急召在上海为革命炒股的蒋介石,由他来处理贴身军务。从此时起步,奠定了蒋介石一生事业的基础。蒋介石后来在《祭总理文中》也坦陈:朱执信死后,“吾师(指孙中山)并以执信之责任归诸中正”。

朱执信是中国最早几位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毛泽东称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拓荒者”。朱执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他相信並接受进化论思想,承认人类“是从猴属发达来的”。他反对所谓“精神不灭”的唯心主义论调,认为人的精神“依托物质”。他反对“耶教乃至一切宗教”的有神论,尖锐地批驳“上帝造人”等”谬论″,他告诫人们:信教是一种“慢性精神自杀”,我们切不可做“神的奴隶”。

这是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热血青年浸熏的进步主义的思想。他们很多人之后在革命的歧路上分道杨镳,成为对手。幸亏朱执信死得早,成就烈士荣耀,否则,会不会步他堂舅汪精卫的后尘也很难说。我们难以用后人眼光来度衡前人。

回望那个年代,虽然历经满清二百多年的高压专Z,很多知识分子尚不失荊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烈士风骨。不说汪精卫朱执信,还有邹容、陈天华、徐锡麟、秋瑾、吴樾、温生才……等等为理想赴死的铮铮铁骨。

那真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梅雨2020.9.23

【附旧文】汪精卫不投日,历史地位会如何?

汪精卫(1883-1944),又名汪兆铭,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有时又自称”薪″。

汪精卫颜值颇高,是民国著名的美男子,更可贵的是他年轻时有一种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精卫”就是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倾全力投身于推翻满清的革命事业。之后“汪精卫”这个名字逐渐取代了他的本名被世人所牢记。汪精卫还常用燃烧生命的”薪″字自喻一一在1910年春赴京行刺清廷摄政王前,他给战友胡汉民留下血书:“我今为薪,兄当为釜”。他之前曾说,薪和釜的用途不同,但“合而炊饭”,为“四万万人共饷之。”一一以后人眼光视之,中华民国这口”锅″下面,着实躺满了燃”薪″之后的灰烬。这位青年囚犯还狱中作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确是青年汪精卫为实践理想决志赴死的真实写照。

朱执信和汪精卫一一“广州第二家庭″走出的民国甥舅双雄

▲投敌成汉奸前的汪精卫

投敌前,汪精卫是国民党副总裁、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国民参政会议长,位列第三号人物,实际的第二号人物(名义上的第一号人物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蒋介石是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真正的一号强人。资历在蒋介石之上的汪精卫因中山舰事件后失势,一度去国,居次席)。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夫妇和曾仲鸣﹑周佛海等逃离到越南河内后,发表降敌“艳电”,不久回南京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自称这才是合法的国民政府,并沿用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青天白日标志和中华民国国歌作为国旗、国徽和国歌,只是在和日䣭争议中,另在国旗上方加三角布片,上书:“和平反共建国”字样,为建立中日共同和平繁荣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摇旗呐喊。

汪精卫一直强调自己是中国国民党的正统谪传,战前南京政府的合法继承者,孙中山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在国人面前极力淡化甚至洗脱汉奸的政治倾向。1944年汪精卫健康急剧恶化,3月赴日治疗。11月10日病逝于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医院,逃脱了次年抗战胜利后的战犯审判,不知幸也不幸?

朱执信和汪精卫一一“广州第二家庭″走出的民国甥舅双雄

▲汪精卫成立伪南京政府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早期激进革命者最终掉进”头号汉奸″的泥淖,其实任何当事者自有其一套理论自洽和行事逻辑。

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喜欢崇拜胜利的英雄,即以成败论英雄,整个中国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成王败寇的历史。汪精卫之所以臭名昭著,我想和他的行事结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曾经被誉为“民族英雄”的宋代名将岳飞,原本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但近来年也有部分人对岳飞的主张提出异议,认为不智。我同意这一种观点:不管是岳飞还是汪精卫,内心应该都是爱国的,只是,两人的路径不同,结果大异,所以才在历史评价方面判若云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不战而丢失东北,汪精卫窝了一肚子火。”九一八″后,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这时他对抵抗日本侵略还是比较积极的。1932年7月19日,日军进攻热河。三天后,汪精卫以行政院长之职,电令张学良出兵抵抗。谁知张学良不买他的账,认为你这个行政院长没有权力指挥我。老蒋此时态度暧昧,似乎默认张学良的行为(其实老蒋也指挥不了军阀张学良)。国内群情激愤,汪精卫提出辞职。在辞职之前,给张学良发了封电报,大意云: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千里土地陷于敌手,敌气益骄,延及淞沪。今未闻出一兵,放一矢,却不断向中央索要军款,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弟诚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以餍兄一人之欲,使兄失望于弟,惟有引咎辞职,以谢兄一人,惟望兄亦以辞职谢四万万国人,勿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汪精卫和朝野一班闻人要求蒋介石严厉惩治张学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度还以辞职相要挟。

“七·七″事变后,也许汪精卫认识到了中日两国国力的差距实在太大,而且昧于国际形势的长远判断,认为中国以一国之力根本无法与日本抗衡,汪、蒋两人的立场都各自大逆转,汪精卫决定与坚决抗日的蒋介石分道扬镳,单独搞“和平救国”。乘蒋介石不在重庆的时机,1938年12月18日,汪以外出演讲为由,乘飞机离开重庆到昆明,然后转飞越南河内。汪精卫离开时给蒋介石留下了较长的诀别信,表示他和蒋介石虽然所走的道路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救国。汪精卫最后写道:“君为其易,我任其难”。

中国大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步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汪精卫的学术研究,相关成果次第涌现,对汪氏的评价也日趋全面、客观。大陆召开的以汪精卫及汪伪政权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主要有两次:一是1986年5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汪伪政权问题学术讨论会,与会的有中国大陆和日本学者共30余人;二是1998年9月在北京怀柔召开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汪精卫与汪伪政权问题研究” 学术座谈会,会议由大陆《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台湾《近代中国》杂志社共同主办,海峡两岸30余位学者参会研讨。关于汪精卫伪政权研究中的主要热点问题为:汪精卫叛国投日的原因、汪精卫的人际关系、政治思想、汪伪国民政府的兴亡等。其中关于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原因主要有:蒋汪合演“双簧”说;蒋介石设置“陷阱”说;个性心理因素说;内外因共同作用说;综合因素说等等。不足的是:学术界对汪精卫与日本的关系研究不够,特别是大量的日文资料没能充分利用;对汪精卫研究重于其行为,轻于其思想理论。

当年张学良曾责怪汪精卫不该去吊唁去世的清朝庆亲王奕劻,汪精卫解释说:当初我刺杀摄政王被捕后,庆亲王审问我时说,你们革命党闹事,是因为我们满清搞得太糟了,不过要是你们上台,肯定也这么糟。汪精卫随后又对张学良说:你看,满清倒台这么些年过去了,咱们搞得比满清更糟!曾任汪伪政权高官的地下共产党员李时雨回忆,汪提到大后方各界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骂他卖国时说:“我叫什么卖国,那些地方不是我失掉的,我是失掉个人的历史、名誉,我是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决心从重庆回来,从日本人手里把中国领土拿回来。我们发挥了缓冲作用,有了我们,比日本人直接搞要好得多。我们这是真正的救国。中国打不过日本,这是最好的选择。”一一这就是他对做汉奸的自我解释。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们一一这里应泛指自身和社会群体一一总是难以把握其思辨能力,人要战胜的最大敌人正是自己。

后来有人把汪精卫当年的那首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绝命诗”拿出来,把诗中每句前各加二字重新刊出,以讽刺汪精卫:“曾经慷慨歌燕市,当年从容作楚囚。恨未饮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本质上是一个內心优柔寡断临事善变的诗人气质的书生,误入政壇身不由已,一失足成千古恨!

假如汪精卫不投敌,我想,凭他的资历和威望,他在国民党內的第二把交椅还是稳固的,蒋介石”辞庙”前也轮不到李宗仁来代总统,他的历史地位始终和蒋介石处于伯仲之间,即现在或今后怎样评价蒋介石,也会怎样评价汪精卫。当然在失掉大陆政权前夕,假如汪精卫未病死,大概率会名列蒋介石之后,成为新政权公布的战犯名单第二号;寄寓海峡对岸的岛屿后,也大概率会心怀家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善老异乡。

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梅雨2020.6 广州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