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航运业的“宁波帮”
“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有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
——孙中山 1916年8月于宁波
宁波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其血脉中天生涌动着“涉狂澜若通衢”的特质。自古宁波人就养成了涉足大海,励精图治的人文精神。险恶生存环境激发了宁波人的群体意识,与风浪搏斗的谋生方式培养了宁波人的合作精神,这种精神正是郑和航海精神的集中体现。
(从左到右分别为:包玉刚、 邵逸夫、卢绪章、陈延骅、沙孟海、 潘天寿、 虞洽卿、应昌期)
这种与生俱来的商业和航海土壤,孕育出了无数商业巨头。有专家说,近代中国的两大辉煌——大上海的崛起和香港的腾飞,有一半要归功于“宁波帮”。此话虽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宁波人对近代中国经济的特殊贡献。
民国早期的长江夹板船航运业
民国时期长江夹板船航运业皆属宁波商人所经营。在天津的宁波商人,远在清中叶闭关自守时代,就经营航运业,代清廷南粮北运及民间的南北货运输,以6 艘船为一小队,10艘船为一大队,成群结队往来于宁波、上海、天津之间,最多时达六七十艘,主要经营户为鄞县的秦氏、吴氏,慈溪的孙氏、董氏,镇海小港的李氏、乐氏。天津开埠后,宁波商人进一步向天津发展,1840年以后,宁波帮在天津的势力日益扩大,在天津建立上海的分支机构。
郑良裕创办近代最早民族航运企业
郑良裕故居
郑良裕为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先驱和重要人物。郑良裕17岁时(1883),在沪创办轧花厂,不久又创通裕铁厂,制造内河小火轮。1900年改名公茂船厂,曾建造2000吨级远洋轮多艘。光绪二十七年(1901)独资建立通裕航业公司。郑良裕及其所创公茂轮船局、平安轮公司和通裕航业集团是近代所创第一家大规模的民营航运集团。通裕航业拥有大轮7艘,6348总吨;小轮16艘,204总吨。另外在长江航线的船舶总吨位达172吨,在苏南水域,其实力仅次于内河招商局与戴生昌轮船局。
虞洽卿和朱葆三的民国最大民营航运集团
虞洽卿
上海曾有两条马路以宁波人的名字命名,一条是法租界的小马路—朱葆三路,一条是连跨南京路、静安寺路的南北道路,名为“虞洽卿路”。
虞洽卿(慈溪人)与朱葆三( 定海人) 等集资创办宁绍、三北、鸿安、长和、永利、永安、舟山等轮船公司。这些轮船公司,由于得到上海等沿海口岸和长江各埠“宁波帮”的大力支持,在外国轮船公司的倾轧下,不仅屹立存在,并且有所发展。仅三北轮船公司的船只曾占全国民族航运业吨位的1/7 。
爱国船王陈顺通
陈顺通
陈顺通14岁就到上海,继承父业做了一名船员。北伐战争开始后,他曾为革命军运输物资,获得北伐革命三等功勋。1930年,陈顺通在张静江先生的帮助下,在上海四川路开办了上海中威轮船公司。到1936年抗战前,中威公司已拥有“顺丰轮”(6725吨)、“新太平轮”(5050吨)、“源长轮”和“太平轮”四艘大型江海运输船,成为中国四大航运企业之一。
世界船王包玉刚和他的环球航运集团
包玉刚
包玉刚13岁进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学习船舶专业。1949年初随父到香港发展,从事进出口贸易,后开始经营航运业。包玉刚买的第一条船是一艘以烧煤为动力的英国旧货船,排水量8200吨。
包玉刚从这条破船起步,开始日渐庞大的航运事业。包玉刚1955年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并将这条船新修后改名“金安号”长期转租给一家日本公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1980年,环球航运集团达到巅峰,船数达到200多艘,总吨位达2000万吨。第二年,包玉刚的船队总吨位达到2100万吨,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船王董浩云和东方海外
董浩云
董浩云中国东方海外航运公司的创办人,被誉为“现代郑和”,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
董浩云1927年10月中学毕业后考入航运业训练班,1928年到天津航运公司当职员,后逐步升任为常务董事,踏上了经营航运业的生涯。1969年,董浩云成立东方海外航运公司致力于发展新兴的集装箱运输业务。六、七十年代他向日本佐世保船厂订造了八艘二十二万吨的油轮,1979年委托日本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超级油轮“海上巨人”号,总容量为56万余吨。董氏集团的船队已达一百余艘,不仅有集装箱船、散装货船和油轮,还有三艘高级豪华邮轮。集团下属“中国航运”、“金山轮船公司”、“东方海外货柜航运”三家航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