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词典:十里洋场

〝十里洋场〞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shi li yang chang ,释义::旧时上海的租界区域因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称为十里洋场,后借指旧上海市区,泛指繁荣的市场。

词语解释

十里洋场-十里洋场-

1.旧时上海的租界区域因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称为十里洋场;后因以借指旧上海市区。多含贬义。哀梨老人 《同光梨园记略》:“ 沪北十里洋 场,中外巨商,荟萃於此。” 曹靖华 《飞花集·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五四’风暴中,作为一个北方省城的中学生,到上海参加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会议。这宛如一枚刚出土的土豆,猛然落入金光耀目的十里洋场。” 柯灵《<阿英散文选>序》:“他在1927年的大风暴中,踏上经过‘四·一二’血洗的上海,一直战斗到十里洋场完全沦入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之下,才撤退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去。”

2.泛指繁荣的市场。 朱光潜 《艺文杂谈·谈读书》:“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折叠词语由来

提起十里洋场,上了年纪的人大都明白,它指的是解放前旧上海。之所以称为十里洋场,那是因为人称它是东方巴黎,是西方冒险家的乐园;这里洋人横行,洋货充斥;这里具有浓郁的西洋风情。

上海故城北门外一里余,有一条洋泾浜。它是黄浦江的支流,英法租界的界河。它的北面为英租界,南面为法租界,美租界则在虹口。侵略者在各自的租界里,修桥铺路,建教堂、医馆、茶楼酒肆、声色犬马淫色之场所。由于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面对洋泾浜租界里的“华堂大厦”而哀叹。

“十里洋场”大约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清季学者黄协埙所著《淞南梦影录》梓行于1883年,其中有段记载:

钱塘袁翔甫大令尝有《望江南》词三十首,文言道俗,尽相穷形,读之如向十里洋场,采风问俗。固不第作海天之闲话,甄香国之新闻也。

这里将“十里洋泾”易一“泾”字为“场”字,“洋场”更具双关含义,它既指租界地洋泾浜,又指洋人肆意掠夺与花天酒地的场所。

开初,十里洋场只指旧上海的租界,至于扩大至指旧上海市区,那是民国以后的事了。《汉语大词典》于该目下举有曹靖华《飞花集·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到上海参加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会议,这宛如一枚刚出土的土豆,猛然落入金光耀目的十里洋场。

这里的“十里洋场”,指的正是旧上海市区。

折叠历史来源

十里洋场-十里洋场-

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县城以北的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岸建立,1848年美租界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建立,1849年法租界也在上海县城与洋泾浜之间的土地上建立。这些租界是为避免“华洋杂居”容易发生华洋冲突而划出和建立的洋人居住区,因当时称洋人为“夷”,所以华人称租界为“夷场”。1862年,署上海知县王宗濂晓谕百姓,今后对外国人不得称“夷人”,违令者严办,于是改称“夷场”为“洋场”。“十里”之名,一般认为只是一个虚拟词,表示大;也有人认为美租界沿苏州河两岸发展,英租界和法租界南起城河(今人民路),西至周泾和泥城河(今西藏南路和西藏中路),北面和东面分别为苏州河与黄浦江,周长约十里,故被称为“十里洋场”。以后租界面积虽扩展若干倍,但“十里洋场”之名一直沿用了下来。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