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梅兰芳孟小冬:分手见人品,你既无心我便休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对孟小冬的最初认知是来自于梅兰芳。一位是“梨园冬皇”,一位是“旦角之王“,两人的爱情与纠葛将“人生如戏和戏如人生”诠释地淋漓尽致。但在这些故事的背后,很少有人了解真正的孟小冬是什么样的。
在当时的社会,很多女子需依附于男权而生。但孟小冬却是最与众不同的存在。她孤苦无依、历尽沧桑,却满身傲骨、活得尽兴。她容貌出众,身怀绝技,却没被浮华冲昏了头脑,永远都懂得取舍与放下。
时光深处的优雅
文 | 慕容素
同样是民国女子,对于分手的处理方式大为不同。
最重情重义的莫过于张爱玲,决定和胡兰成分手时,她给他写了一封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小吉,劫难之隐语),不愿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随信还附了30万元钱,那是她新写的电视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费。
到底是张爱玲啊,纵然分手也绝不出恶语。
最激烈的莫过于蒋碧薇,她和徐悲鸿曾经是一对佳偶,最后因为离婚闹到了打官司的份上,做证律师是大名鼎鼎的沈钧儒。打官司虽不是什么好事,好在蒋碧薇大获全胜,获得了一双儿女的抚养权,并从徐悲鸿那儿得到了100万的赡养费和100幅画。
蒋碧薇堪称是姜喜宝的先驱,心里相当拎得清,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爱,那么有很多很多的钱也好啊。
最戏剧性的莫过于杨之华。这要拜她有个好前夫所赐。杨之华在嫁给瞿秋白之前,是沈剑龙的妻子。她有了婚外情后,三个人会面谈判,谈判的过程很友好,结果更奇妙。三人一起在报纸上各发了一则启事,内容如下:
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
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这才是真正的“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瞿秋白和沈剑龙之后还真的成了至交好友,不知道是由于他太有魅力,还是沈剑龙心太大。
最荒唐的是白薇。白薇和杨骚之间的情感经历十分离奇,分分合合持续了近二十年,每次分手,两个人还会立下一些奇葩的约定,其中1925年那次的约定最奇葩。杨骚向白薇承诺:等他在新加坡嫖满100名妓女,两人就复合。更奇葩的是,白薇居然答应了,代价是后来她染上了一身的性病。
如此尊严扫地,最终还是没有走向白头偕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完全放弃自尊的爱是没有好下场的。
分手分得最磊落明快、不留一丝余地的,当属孟小冬。
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报》第一版上,孟小冬连登了三天启事:“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这样的分手宣言,和孟小冬在舞台上爽朗豪迈的扮相太相称了。是我负人,抑人负我?寥寥八字,沉郁顿挫,是那种纵有沉痛也要咬碎了银牙往肚里吞的“冬皇”气派。
见过真人版孟小冬的照片,才知道什么叫作“艳若桃李、冷若冰霜”。在流传下来的几张不多的照片中,这位姑娘一律绷着脸,留着清汤挂面式的发型,脸上一丝儿笑容也没有,气质清冽,寒星似的一双眼睛,似要看进人的心里去。她出生于腊月,天寒地冻的季节,身上像是也沾染了冬天寒冷的气息。
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故事,是典型的“游龙戏凤”。
孟小冬出生于梨园世家,5岁学艺,7岁登台,14岁的时候就在上海大世界登台,并且成为十分有影响力的角儿。扮相、做派极帅气,根本看不出少女模样,声音也没有一点尖窄雌音,天生唱老生的料。
认识梅兰芳时,她还只有18岁,已经是须生之皇,而他,则是更为著名的旦角之王。
1925年,孟小冬和梅兰芳在舞台上相遇了。
他们共演的那一出《游龙戏凤》,至今仍然是梨园佳话。在台上,孟小冬扮演的是微服私巡的正德皇帝,梅兰芳则扮演天真活泼的李凤姐。真正是颠鸾倒凤,阴阳颠倒。他们又一同出演了《四郎探母》《二进宫》,每一出都是戏逢对手,十分叫座。
18岁的孟小冬在32岁的大名角梅兰芳面前并不胆怯,演来落落大方,非常潇洒,台下不断地拍手叫好。许多梅迷和孟迷更是希望二人能就此假戏真做,成就一段传奇姻缘。
戏台上的两个人也弄假成真,因戏生情。
当时梅兰芳家中已有两房妻子,分别是原配王明华和后娶的福芝芳。以孟小冬之心高气傲只怕难以接受,好在媒人解释说,王明华重病在医院,实际上只有一房夫人,而小冬过去也是两头大,不算偏房。
福芝芳是个厉害角色,死活不肯让孟小冬进门。梅兰芳无奈之下,只好在外面找了一处四合院与孟小冬住,起名为缀玉轩。
照这个情形看来,孟小冬嫁过去,实际上还是侧室,而且是不能登堂入室、只能在外面金屋藏娇的侧室。
以小冬之聪敏,如何察觉不到媒人说辞中的漏洞呢?我宁愿相信,她只是当时已对梅兰芳情根深种,不愿意去计较名分罢了。有句诗说“薄命怜卿甘作妾”,事实上如果甘心做人的妾,那一定是因为很爱很爱这个人,求仁得仁,谈不上薄命。
孟小冬就是抱着满心的欢喜,和舞台上的梅郎做了真夫妻,她不求名分,放弃了演出,只希望能够和意中人朝夕相守。直到多年以后,她痛定思痛,才悔觉当初“年岁幼稚,世故不熟”,这八个字真是血泪之言。
他们是有过好日子的。且不说舞台上的俪影双双,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曾经如胶似漆。
他们曾留下一帧照片:梅兰芳侧身摆出手势,墙上留下投影。右上方是孟小冬的题字:“你在那里做什么啊?”左上方是梅兰芳的手书:“我在这里做鹅影呢。”新婚夫妻的亲昵之状,溢于言表。
可是好景不长,这时出现了一桩枪击事件,迅速打断了他们的恩爱。
在电影《梅兰芳》中,肇事者是梅兰芳的粉丝(可能是为了凸显梅的魅力),现实中恰好相反,那个疯狂的追星族其实是孟小冬的粉丝。
孟小冬嫁给梅兰芳后不再登台,急坏了一个叫李志刚的忠实粉丝。为了听孟小冬的戏,他曾经天天旷课,得知心目中的女神居然嫁了人,他比杨丽娟(痴迷追逐刘德华的粉丝)还要疯狂,拿着手枪就跑到缀玉轩要和梅兰芳火拼。混乱之中,李志刚击毙了调解人张汉举,自己也被军警乱枪击毙,枭首示众。
这桩事件中几乎囊括了人们关注的一切新闻热点:暴力、情杀、名人、血腥,于是北平小报以此为题材,大肆报道,一时流言蜚语满天飞。
不知道是在枪击事件中受了惊吓,还是因为谣言对自己的事业不利,梅兰芳逐渐冷落了孟小冬。梅党也不喜欢孟小冬,理由是“孟小冬为人心高气傲,她需要人服侍,而福芝芳则随和大方,她可以服侍人,以人服侍与服侍人相比,为梅郎一生幸福计,就不妨舍孟而留福”。
这话传到孟小冬耳朵里,清高的她哪受得了这个气,但她还是没有掉头离去,可能是因为对梅兰芳还存有幻想,也为挽回他们的感情做过努力。往昔的恩情还在眼前,她可能觉得,他冷落她是受了身边人的影响,他总有一天会回心转意的。
梅兰芳的伯母去世,孟小冬披麻戴孝,来到梅府吊孝。福芝芳叫人拦在门口,声称:“这个门儿,她就是不能进,我有两个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我拿这三个孩子跟她拼了!”
孟小冬站在门口,孤立无援,所有人都等着看她笑话呢。这时她唯一能指望上的就是梅兰芳,而她的梅郎呢,走了出来柔声劝她先回去。
他还是那样温柔,可她总算看出来了,他和那些所谓梅党一样,心里早已做出弃孟留福的决定,他根本保护不了她,或者不想保护她。你既无心我便休。
受此大辱之后,骄傲如孟小冬,痛定思痛,毅然决定和梅兰芳分手。我想,和梅党的闲言闲语以及福芝芳的侮辱相比,她最不能忍的,还是梅兰芳那种退缩冷淡的态度吧。
都说戏如人生,其实人生何尝不如戏。在舞台上挂髯口、演惯了须生的女子,身上也沾染了男儿的杀伐决断之气。而常年的男扮女装,也会让铮铮汉子变得阴柔。
孟小冬和梅兰芳最后走向决裂,外因固然重要,内因却是因为性别倒置带来的角色错位。
她在报纸上连发了三天启事,单方面宣布决裂。之后,据说梅兰芳雨夜登门,曾来要求复合,孟小冬始终没有开门。她就是这样的,爱一个人时,能够放低身段去做他的妾,但如果她发现对方给不了她想要的爱时,也能决然抽身而退。
爱情不在了,至少还有尊严。
孟小冬傲然离开梅兰芳后,曾经大病一场,甚至一度皈依佛门。可想而知当时她有多心痛,如此心痛,还是决意放手,这样的女子,把自己的尊严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啊。
分手时她曾对梅兰芳放过狠话:“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
她的确都做到了。
和梅兰芳分开五年之后,孟小冬拜余叔岩为师,从头开始学习谭、余派老生艺术真髓,重出江湖后即博得满堂彩,“冬皇”之名由此更盛。她虽然演出不多,五年间只有三十余场,但总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被同业尊为须生楷模。
1947年,她在上海出演《搜孤救孤》时,全国的京剧名老生前往观摩,著名须生马连良和香港《大成》杂志主编沈苇窗竟然挤在一个凳子上看了一出戏,没有买到戏票的戏迷都在家聆听话匣子的实况转播。据著名科学家王选回忆,那两天晚上的上海滩真可谓万人空巷。
她再嫁的那个男人,论名声论地位,确实也不在梅兰芳之下,他就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青帮头目杜月笙。
杜月笙号称“天下第一戏迷”,家中的四房姨太太都是唱戏出身。少年时代的孟小冬在上海大世界是红角儿的时候,杜月笙就看上了孟小冬,只是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梅兰芳来。
1937年,上海黄金大戏院举行开幕典礼,杜月笙特意请来孟小冬剪彩,醉翁之意,当然不在剪彩之上。后经小冬的师妹,也是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撮合,两人走在了一起。相传杜月笙曾向孟小冬表白说:“自打第一次见到你以后,我一直思念你,还发过誓,这一辈子要是不把你拉进我的怀抱,我就不是人。”这话,有点像韦小宝誓取阿珂的那番说辞。
孟小冬被打动了。我想,除了感动于杜月笙的情意之外,她可能这次想找一个和梅兰芳完全不一样的男人,一个强大的、可以保护她的男人。当时上海滩最强大的男人,就是杜月笙了。
杜月笙对孟小冬,也称得上有情有义。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临走之前,淡淡地说:“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为了她这句话,赴港后杜月笙不顾家人的阻挠,坚持要与孟小冬补行一次婚礼。当时的杜月笙已经63岁,形销骨立,面容枯槁,浑身是病,孟小冬也已是42岁。
杜月笙去世之前,把自己的遗产做了分配,分在孟的名下两万美元。她不再登台唱戏,靠着这两万美元,在台湾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解放后,梅兰芳曾在友人陪同下,到香港看已跟了杜月笙的孟小冬,两人相见只不过是普通的寒暄,再没有多余的话。
梅兰芳自然不知道,孟小冬的房间里只摆着两个人的照片,一个是恩师余师岩,另一个则是他梅兰芳。
这场景,让我不禁想起章子怡饰演的另一个角色宫二对叶问说过的一句话:我心里有过你。
我心里有过你,如此而已,仅此而已。
本文摘选自《时光深处的优雅》
作者:慕容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