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科:黄埔军校 – 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狭义上讲,应是1924~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广义上讲,即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24年国民党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10月台湾当局在台湾高雄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历史沿革

大事年表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1924616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正式成立,通称黄埔军校。

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迁校至南京

19313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2015)

黄埔军校(2015

19378月,因抗日战争黄埔军校迁出南京。

193811月,黄埔军校迁抵成都

19461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学校国有化。

194912月,黄埔23期大部分学员随国府迁台。

195010月,台湾当局以所谓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在高雄凤山区复校,并续办24期自称为黄埔延续。

黄埔军校原址

黄埔军校原址

1979516日,陆军军官学校第44期毕业的林毅夫从金门泅海约2公里,回归大陆厦门。

19881月,黄埔军校广州旧址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616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大陆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台湾的中华邮政亦发行邮票1枚,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与蒋中正校长头像。

2004614日,台湾地区行政当局国防部长李杰与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2004616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编辑的《黄埔风云人物》专题邮品纪念册在北京首发,收入50余枚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来自台湾各地的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辉煌历程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1921(辛酉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924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曾辞去军校筹备委员长一职。

对其原因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除众所公认的财政问题外,蒋介石辞职的深层次原因是对广东政局的现状,尤其是对自己在国民党改组以后未能得到相当的地位和权力强烈不满。蒋对一些革命的根本问题,如联俄、联共等,思想上有保留,又不宜公开说出,便在行动上采取消极态度。蒋介石辞职有不满意职位低微的原因,也有玩弄以退为进的政治权术的意味。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5日开始入学。6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9251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21日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尔后黄埔军校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192610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致词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致词

19271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3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校歌歌词被明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22日,武汉国民政府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后来成为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暂时解散。

19279宁汉合后黄埔军校该校迁往南京。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迁入南京的中央军校

迁入南京的中央军校

1928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

1929910日,在南京,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介石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931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主要培养国民党陆军初级军官。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8月日军侵略南京,其后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11月到成都。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胜利后军校改制,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在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上国有化隶属陆军总部,校长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征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高雄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

194912月,蒋介石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当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

1926~1949年。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军校共培养32万各级军官。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

19274月至19377月,是黄埔系的初步形成时期。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黄埔系在军界的接班部署。后来居上的黄埔一期生杜聿明(时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以悍将著称的黄埔第三期领跑者王耀武(时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越跑越慢的黄埔一期生郑洞国(时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 。在国民党空军系统内,黄埔生更是独占鳌头。抗战初期,为了培养更多的空军预备飞行人员,决定成立空军军士学校,出任教育长的是黄埔第一期的王叔铭 。王曾于1926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苏联深造,1931年秋回国脱党转投蒋介石1940年接替周志柔,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

194912月蒋介石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其后195031日蒋代表国民党当局宣布:”陆军官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这次任命罗友伦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同年10月,黄埔军校以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所在的高雄凤山维武路1号以所谓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迁往台湾十二座所谓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黄埔军校自1924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学校停办,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若包括台湾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机构设置:军校由六个部门组成,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

平定叛乱

平定商团叛乱是黄埔军校建校以来的第一战。1924年秋,英国汇丰银行广东分行买办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组织反动武装商团军,自任总长,策划商团军叛乱,妄图推翻革命政权。孙中山平定了商团叛乱。

1924年,孙中山准备再次北伐。商团与革命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锐。商团设立了自己的武装组织:武装商团军,陈廉伯自任总司令。陈是一个英国籍的汇丰银行支行的买办,向来仇视革命。陈加快通过汇丰银行走私预订军火的进程。1924810日,运载共计9841支枪、337万多发子弹的走私军火的货轮抵达广州,被国民政府全部扣押。陈于812日宣布罢市,要挟孙中山发还军火。他还与陈炯明勾结,准备进攻广州。为了给陈廉伯打气,英国驻广州总领事翟比南通告革命政府:”如遇中国当局向城市开火时,英海军即以全力对待之。对此,孙中山发表《为广州商团事件对外宣言》,并致电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提出严重抗议。陈廉伯再度下令全市总罢市,直到酿就双十惨案

1010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商团军向参加双十节游行、反对商团的民众开枪,发动了武装叛乱。14日,孙中山下令蒋介石指挥平定商团叛乱,各部悉数归蒋指挥。孙发电文给蒋立即起义杀敌绝无反顾。当夜,黄埔建校以来的第一仗正式打响。蒋介石率领黄埔学生及各军将商团分割包围,并施以火攻。日出时,革命政府军队攻占西关商团总部,商团军溃败。黄埔弟子军初显威力。16日,商团正式乞和,政府下令通缉陈廉伯等人。缴获的武器,被用于武装黄埔教导团。

入学批次

1924327日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11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19256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1924814日军校举行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六队。192596日毕业,计449人。

1924101日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1926117日毕业,计1233人。

192638日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104日毕业,计2654人。

19268月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720日转至南京学习,815日毕业,计2418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192611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00人只留800余人。1929224毕业者为718人。19283月南京地区开学,开学后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共计2269名,1929515日毕业。本期学员计3634人。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5月复课。1930926日毕业,计666人。南京部分于19293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12 28日毕业,计852人。

1930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19323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1933520日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3051125日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0人。

193136日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第一批1933715,第二批19338月入学,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第一批于1936616日毕业,共计940人。第二批于19371月毕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1937828日第一团学生毕业,计605人。1025日,第二团毕业,计664人。

1935928日第十二期学生入校。11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1938120日毕业,计740人。

1936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学生。1938916日于四川铜梁毕业,计1412人。

第十四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11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669人。第二总队于1939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1510。第六总队于19391月毕业成都,计1520人。

19381月第十五期学生入校。1940721日于成都毕业,计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

第十六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10月入校,194012月毕业,计1597人,代训空军学生97人。第二总队于1939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10月于铜梁毕业,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0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

第十七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0415日开学。1942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527人。第二总队于194056日开学。19411120日毕业于铜梁,计1374人。第三总队于1940713日开学,194221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030人。

第十八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41日入伍。1943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19411125日入伍。194310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黄埔军校宿舍复原

黄埔军校宿舍复原

重兵、通信兵7个科。1945414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计902人。

第二十期学生于1944320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 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1946122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1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1225日毕业,计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194877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6个科。1949212日毕业,计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其余被歼。

文化元素

校徽

民国百科:黄埔军校 - 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学校

盾牌:表示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

该校校训:亲爱精诚。

青天白日国徽:代表中华民国。

指挥刀:代表指挥官权责。

瑞穗:代表陆军对北伐、抗战、戡乱“(国民党对解放战争的蔑称)所建立之丰功伟绩,并示寓兵于农之意。又每禾七短合为双七~”七七则含有抗战建国纪念暨发挥抗战建国之意。

校旗

校旗于1924年校务会议中指派当时的总教官何应钦将军所设计。校旗上方的荣誉旗()则是在1957年为表彰学校功绩并纪念改制(四年制),以提高学校荣誉,由蒋中正亲颁。

校训

校训亲爱精诚是由校长蒋中正亲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校庆日定为每年的616日。

校歌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该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民国百科:黄埔军校 - 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学校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学生公约

身为陆军军官学校学生,坚持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具备领导管理、解决问题、语文沟通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信守国家、责任、荣誉、牺牲、团结、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发挥亲爱精诚校训;确定我是最好的认知;贯彻尊师重道、存诚务实的要求。

入校誓辞

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

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

一期:尽忠革命职务。服从本党命令。实行三民主义。无间始终死生。遵守五权宪法。只知奋斗牺牲。努力人类平等。不计成败利钝。

二期:谨遵校训,亲爱精诚。服从党纲,五权三民。履行遗嘱,国民革命。继承先烈,奋斗牺牲。发扬光大,赴义蹈仁。言出身随,誓底功成。

三期:遵守总理共同奋斗之遗嘱,亲爱精诚之校训,追随校长、党代表与本党各同志,于广东统一以后,更努力于全国之统一,以完成国民革命之工作。不爱钱,不怕死,不闹意气,实行主义,恪守党纲,永矢勿渝,死而后已。谨誓。

四期: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谨誓。

分校设置

黄埔军校创立后,曾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应该从民国143(1925)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1926~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截止民国244(1935)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

抗战前的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

主要分校

潮州分校、

长沙分校、

汉中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

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迁至湖南武冈)

江西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

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

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

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

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

湖北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

迪化(乌鲁木齐)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

凤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

(:第三分校原位于成都。1938年该校迁入成都,成都分校并入成都该校,改设第三分校于江西。第七分校原址天水,后终迁于西安。)

建校前期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19251112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10日任命何应钦为分校校长兼教育长。192641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61日,第一期学员毕业。66日第二期学生入校。12月底期满毕业后该分校停武汉分校校门

武汉分校校门办。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该校成立于19261027日,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接受该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入校12月抵达武昌,并在本地招收新学员。19277月分校结束。

19294月,钱大钧再次于武汉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3月并入该校学习。该校于此时结束。

19361月复组该校。

黄埔军校洛阳分校

193312月成立于河南洛阳,1938年夏末,奉命迁到北障秦岭、南屏巴山的汉中盆地,抗战胜利后撤销。学员大多系东北军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为祝绍周。

黄埔军校长沙分校

19272月成立,校址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校长石醉六,教育长余范传,共产党员夏曦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讨伐唐生智,程潜进驻该分校,将部分分校学生迁往南京该校,其余学生于19285月毕业。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广州分校

该分校于1927年成立(原燕塘干部学校)1931年改称广东军政学校。1936723日改称广东分校。

黄埔军校广州南宁分校

该分校建立于1926年春。校长俞作柏,教育长萧越。第一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个科目。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迁往成都,成都分校即原第三分校并入成都本校,而改设第三分校于江西瑞金。除成都本校外,共有九所分校。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一共设立了九所分校,原来的洛阳分校改名为第一分校,并迁往陕西汉中。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早已停办,民国26年冬天在武昌南湖成立第二分校,后迁往湖南武冈。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第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改名。第五分校成立于昆明。第六分校成立于南宁,原为南宁分校。第七分校成立于西安。第八分校成立于湖北均县。第九分校成立于新疆迪化。

抗战期间的各地分校设备规模,均较扩大,西安的第七分校,尤为突出,各地青年学生在第七分校受训的,有25000多人,学员也有10000多人。其次是第四分校,青年学生受训为军官者有15000余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为抗日救国牺牲奋斗的伟大表现。

抗战期间,长江以北的分校有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四个分校,第一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385名,毕业学生(短期各班队学员)7413名。第七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5015名,毕业学员10927名。第八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289名,毕业学员3442名。第九分校地处边疆,情况复杂,训练毕业学生1044名。

抗战期间,长江以南分校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五个分校,第二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004名,毕业学员(短期各班队学员)9513名。第三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430名,毕业学员5961名。第四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373名,毕业学员5079名。第五分校训练毕业学生6540名,毕业学员2480名。第六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0813名,毕业学员7081名。

其他分校

第一分校

1938年洛阳分校迁往陕西汉中,改称中央军校第一分校,1941年分校主任由刘仲荻接任,后易钟彬,该分校自1938年起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0471人。

第二分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迁往湖南省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分校主任为李明灏。该分校从1938年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3487人。

第三分校

第三分校原为成都分校,由于黄埔该校迁入成都,而成都分校并入成都本校,故改设第三分校于江西瑞金。毕业学生数万。

第四分校

广州分校于1936723日改称广东分校,19381月改称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抗战爆发后该校多次迁移,最终以贵州独山为校址。分校主任韩汉英。该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25212人。

第五分校

黄埔军校五分校旧址原是著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五华山麓的翠湖西畔。1935916日开学,学员为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刘永祚。1938年改称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分校主任改由唐继麟担任,该分校从1935年到1946年共毕业学员8837人。

第六分校

1937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军事政治统一于中央,南宁分校遂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19449月桂柳会战爆发,军校被迫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凌云县城。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撤销。

第七分校

校址设在天水,后易西安王曲,分校主任由胡宗南兼任。1938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37317人。

第八分校

校址湖北均县,后易房县,分校主任先后由徐祖诒、康泽担任。1939年到1943年共毕业学员6872人。

第九分校

校址新疆迪化,分校主任宋希濂兼任。1942年到1947年共毕业学员950人。

其他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曾经成立过一所分校,俗称汪伪军校。另在深圳曾经成立过一所非正式分校。

第十分校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了国民党党政治利益在台湾设立了第十分校。校址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1947年,孙立人将军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其后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建立凤山分校,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底国共内战失败后,国民党当局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之后凤山分校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

初期教员

国民党员

蒋介石:首任校长

廖仲恺:曾任国民党代表

李宗仁:曾任校务委员,南宁分校总负责人

陈诚:曾任军校军事教官、校长办公厅特别官佐

李济深:曾任教练部主任

邓演达:曾任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教育长;武汉分校代校长

汪精卫:曾任国民党代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顾祝同:曾任战术教官,管理部主任

曾泽寰:曾任教官,教育长

陈继承:曾任教官,教育长

陈果夫:曾任招生委员会委员

刘峙:曾任战术教官

严重:曾任学生总队长

蒋鼎文:曾任学生队区队长

白崇禧:曾任校务委员

缪斌:曾任政治教官

王柏龄:曾任教授部主任

戴季陶:曾任政治部主任

邵元冲:曾任政治部主任

林振雄:曾任管理部主任

周骏彦:曾任军需部主任

俞飞鹏:曾任军需部副主任

宋荣昌:曾任军医部主任

李其芳:曾任军医部副主任

杜景祺:曾任军医部主任

何应钦:曾任战术总教官;教育长;潮汕分校校长兼教育长

胡谦:曾任教育长

王柏龄:曾任教育长

钱大钧:曾任兵器教官,参谋处长

石醉六:曾任长沙分校分校校长

顾孟余: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徐谦: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方鼎英:曾任伍生部主任、教育长

张治中:曾任武汉分校教育长,南京中央军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

邵力子:曾任校长办公厅秘书长、政治部主任

程潜:曾任校务委员,长沙分校校务委员会主任

林熏南:黄埔军校一期教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广东省防空副司令。

邝墉: 政治部宣传科委员、政治部教官

中共党员

恩来:曾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

张申府:曾任政治部副主任

周佛海:曾任政治部主任

包惠僧:曾任政治部主任

熊雄:曾任政治部主任

聂荣臻:曾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鲁易:曾任政治部秘书

恽代英:曾任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夏曦:曾任长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项英: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阳翰笙:曾任政治部秘书,中共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总支书记

陈毅:曾任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中共武汉分校校党委书记

董必武: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陈潭秋: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李达: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

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

毛泽覃:曾任政治部科员

瞿秋白:曾任政治教官

张秋人:曾任政治教官

萧楚女:曾任政治教官

张国焘: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高语罕:曾任政治教官

其他教员

许德珩: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章伯钧: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历任校长

第一任19245~194710蒋介石委员长

第二任194710~19499关麟征

第三任19499~ 194912月张耀明

 

相关建筑

军校选址

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黄埔军校中的挂饰

黄埔军校中的挂饰

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一副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遭日本战机炸毁。19965月初,广州市政府耗资2000多万重建,于同年1112日落成。

旧址修复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16日奠基,11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不赶工期两大原则。

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黄埔军校旧址地图

黄埔军校旧址地图

地之一。2000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谭延闿所书。校门于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位于孙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焚烧鸦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名人像。黄埔军校当年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俱乐部西侧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坞改建。

东征烈士墓园坐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1984年修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

黄埔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1928年孙总理纪念碑奠基,19309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孙中山先生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

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孙总理故居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1917)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192811月,在校园南面八卦山上建立孙中山纪念碑。孙中山和宋庆龄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孙中山和宋庆龄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1930年在纪念碑顶上竖立孙中山铜像。纪念碑的造型独具匠心,利用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及铜像,构成字,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7级代表军校在此办了7期,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也指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中国大陆共办了12期。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七字和平、奋斗、救中国。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西面刻有总理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其铜像,与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的孙中山铜像一致。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东征烈士墓

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

北伐纪念碑

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校园西南面,建有剧场式的俱乐部,其西侧设有游泳室。

知名校友

黄埔三杰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当时的排列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三人。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团员,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共产党军官

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蒋先云、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王良、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郭天民、陈奇涵、陈浩、陶铸、程子华廖运周冯达飞蔡申熙曾中生许继慎、赵一曼()、赵尚志、宣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运昌、段德昌贺声洋、萧方、周维炯杨其纲彭干臣阎揆要郭化若陈毅安王诤谭希林彭明治、曹渊、唐天际张宗逊刘畴西、卢德铭、李之龙、张子清、余洒度徐彦刚曾士峨、朱云卿、陈东日、曹福昌、邓萍、唐澍、姜镜堂常乾坤伍中豪

国民党军官

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毛人凤关麟征贺衷寒乔家才邓文仪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俞济时、黄维、戴笠、郝柏村蒋仲苓、王升、黄珍吾彭孟缉桂永清谢晋元范汉杰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郑作民、王竣、黄翔、曾泽生徐会之、赵子立、阙汉骞董钊、李铁军、罗奇、贺忠汉胡靖安、王慧生、宣铁吾黄梅兴、姚子青钟彬陈颐鼎李以劻、肖赞育、戴安澜萧作霖唐生智林伟俦吕旃蒙覃异之贾伯涛郑庭笈、陈修和、文强、杨伯涛侯镜如、王耀武、孙元良刘戡、黄杰、陈大庆、刘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运泽曾扩情酆悌、张耀明、廖昂吴起舞彭士量邱行湘孙明瑾、李文、王怀义、王敬久、滕杰、唐纵蒋孝先、郑蕴侠,刘淠西

(: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起义将领)

历史意义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纪念

校庆活动

每年的616日定为校庆日1924616日,现代中国第一个革命的军事学校陆军军官学校,在孙中山亲自主持下正式开学,他之所以择定陈炯明叛变事件两周年这天举行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旨在表明要记住沉痛的历史教训,坚决为缔造一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革命武装而奋斗。陆军军官学校在大陆时期,因战事多未能大型举办校庆活动,迁台后的首次校庆举办于1954616日,同时也是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三十周年的校庆,由当时的总统蒋中正主持,蒋中正与副总统陈诚一起在校庆中阅兵、校阅骑兵队,另外美军顾问团团长蔡斯将军也上台致词。此后每逢十周年,台湾凤山陆军军官学校都会扩大举办校庆活动。

·        1954616日,总统蒋中正主持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三十周年校庆阅兵。

·        1969616日,总统蒋中正主持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四十五周年校庆。

·        1974616日,行政院院长蒋经国主持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五十周年校庆,由陆军总司令于豪章上将、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秦祖熙中将陪同与会。

·        1984616日,参谋总长郝柏村主持陆军军官学校建校六十周年,各军种总司令与会,黄埔老师顾祝同主持黄埔画展揭幕。

·        1988616日,第一位台湾籍总统李登辉主持陆军军官学校校庆典礼。

·        1994616日,总统李登辉主持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七十周年校庆,国防部长孙震陪同。

·        2000616日,第一位非国民党总统陈水扁主持陆军军官学校七十六周年校庆,主持三军校阅仪式。

·        2004613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园来自各地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黄埔军校建校八十周年活动。

·        2004614日,国防部长李杰与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        2004616日,总统陈水扁主持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八十周年校庆,主持阅兵并致词。

·        2008616日,第二次政党轮替后,总统马英九主持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八十四周年周年校庆,由国防部长陈肇敏等人陪同。

·        2014616日,总统马英九主持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九十周年校庆,主持阅兵并致词。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