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枢 / 从长沙到衡山:百年名校岳云中学

岳云中学创办于清宣统元年(1909),初名为“湖南南路公学堂”,校址设在长沙戥子桥。民国元年(1912),更名为“湖南第二公学校”,校址设长沙荷花池。以后先后改名“湖南私立岳云中学”“湖南省立岳云中学”“衡山第一中学”“南岳第一中学”等,今为衡山县岳云中学。

陈先枢 / 从长沙到衡山:百年名校岳云中学

岳云中学荷花池老大门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校本部从长沙迁南岳,再迁白果。1944年6月,白果、南岳先后被日军占领,学校迁往安化蓝田(今涟源市)六亩塘。1946年2月,学校迁回南岳,定南岳为永久校址。其址为宋代文定书院、明代甘泉书院故址,为湖湘学派发祥地之一。1951年11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湖南省立岳云中学”。以后数度更名。1984年3月,恢复 “岳云中学”校名。

陈先枢 / 从长沙到衡山:百年名校岳云中学

岳云中学南岳校园
岳云中学创始人何炳麟(1877—1966),字迥程,湖南酃县(今炎陵县)人。少年时在蒙馆与书院读孔孟书,1900年参加衡州府试,中秀才。1901年考入武昌文科普通学堂,开始接触近代科学;第二年转学长沙湖南师范馆。1903年,参加官费留日考试被录取,同年8月,进东京工业学校电气科学习。

陈先枢 / 从长沙到衡山:百年名校岳云中学

何炳麟
何炳麟留学日本时,目睹明治维新的巨大成就和日本私立学校的办学成绩,回国后,何炳麟立志教育兴国,认为“欲兴邦国,必兴科学,欲兴科学,必先培育人才。” 乃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2月,邀集湘南人士刘光前、唐瞻云等15人,集资2500元,创办湖南南路公学堂于长沙;1912年2月改名湖南第二公学校。三年之间,校长七易,校舍六迁。同年7月,校长唐瞻云辞职,公推何炳麟继任,他感到大家都不愿久任校长,实因困难太大,担子太重,于是挺身而出,毅然挑起重担。1914年2月,学校改名湖南私立岳云中学。从此何炳麟以校为家,将毕生精力献给岳云,担任校长50余年。他接任校长后,首先确定校址于长沙荷花池,接着逐年扩建校舍。

陈先枢 / 从长沙到衡山:百年名校岳云中学

岳云中学办公大楼及资助者陈宜诚纪念碑
何炳麟十分注重民主办学。民主办学的方式之一是值周生会议制度。即每周召开一次有行政人员、教师代表参加的值周生会议,听取各班值周生汇报,内容包括教师教学、学生生活、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和意见。校领导当场对所反映的意见予以答复或说明。值周生散会后回班传达,工作人员留下继续开会研究,部署本周工作。这一制度,能使下情上报,上情下达,从而推动了学校工作的不断改进。民主办学的的另一方式是允许学生“冲”老师。所谓“冲”老师,就是在新聘教员上第一节课时,学生可就本科教学内容向新老师质疑问难。老师若难以解答,便会知难而退。而留下来的,一般都能得到学生的拥护与欢迎。学校还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从教学效果和工作态度上考察教师,对水平低或工作责任感不强的,及时予以解聘。

陈先枢 / 从长沙到衡山:百年名校岳云中学

岳云中学画室
何炳麟任校长之初,就提出“聘请好老师,招收好学生,办成好学校”的“三好”口号,延聘社会上学有所成、热心教育的知识分子来校任教。五四运动前后,在湖南教育界享有盛名的何叔衡和徐特立,著名学者符定一和赵景深都曾应聘到校授课。1920年,何校长不惜以重金(月薪高于一般语文、数学教师),从北京聘来体育教员朱恩德,主持体育教学。朱是河北省篮球队的主力,曾获远东运动会十项全能运动员称号。朱来岳云后,改革体育教学内容,组织晨操,建立球队与田径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一时开风气之先,岳云体育的发展也从此起步。继朱恩德之后,又先后聘请名师金兆均、陈奎生主持体育。
1918年,何炳麟校长在办公楼正厅墙壁上大书“勤恪忠毅”四字作为校训,以期培养学生具有勤劳、守法、服务、向上的品德。校歌歌词云:    衡岳之气苍苍,化作云兮飞扬。为霖为雨兮,普及七泽三湘。溉中华兮增国光,自强不息修与藏。霖兮雨兮,大哉岳云毋相忘。 

陈先枢 / 从长沙到衡山:百年名校岳云中学

1924年岳云中学毕业证
为了使中学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岳云中学从1917年试行分科制。高中阶段分文科、理科、工科、商科,并在校内设金工场、木工场和贩卖部,供各科学生实习。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又举办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教育专修科。1924年,根据校训精神,以较为具体的形式规定学生修养的十项标准,即自重、谦和、规律、友爱、互助、忠实、进取、节俭、整洁、快乐。
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除试办分科、专科外,到1921年秋,还在教学中试行了能力分组。将全校英语、数学两科,各分为7 个能力组教学,完全打破班级界限,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选组上课。能力分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的情况,随时升级。每科学完最高一组,通过考试,即算结业。这种能力分组办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便于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新式学校在湖南开办十多年后,仍实行男女分校。1921年夏,杨开慧、蒋玮(即丁玲)、王佩琼、周毓明、许文煊、杨没累等6名女生,原在福湘女中和周南女中就读,经几个教师的推荐,要求转入岳云学习。何校长为此专门召开校董会,讨论修订旁听生章程,决定接收这6个学生入学,编在1日制第14班。这一决议,开全省中学男女同校的新风,为湖南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长沙《大公报》对此作了专门报道,称之为“湖南学界的光荣”。

陈先枢 / 从长沙到衡山:百年名校岳云中学

蒋介石为岳云三十周年校庆题词

陈先枢 / 从长沙到衡山:百年名校岳云中学

林森为岳云三十周年校庆题词

陈先枢 / 从长沙到衡山:百年名校岳云中学

张治中为岳云三十周年校庆题词
1937年3月,经过修正的该校学则,专门列有训育一章,共九条,其中规定每期给学生进行操行鉴定,分甲乙丙丁四等。丁等为不及格,勒令退学。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制订了“生活规律”60条,分为礼节、服装、教室、体育、自修室、寝室、食堂、清洁卫生、请假等9项。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岳云对学生的管理是极其严格的,以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严格训练养成学生的优良品德。

1934年夏,何炳麟到南岳避暑,发现这里环境优美,于是在半山亭租得水田和山地110多亩,准备在南岳办学。1935年5月,向衡山教育、财政两局租得南岳衡岳冲紫云书院旧址,计水田23 亩并附近山地一大块,开始修建校舍。次年4月,向衡山教育局租得南岳岳北街旷家垸子水田22亩多,辟为果园。1937年4月,又在南岳东郊租得何家山地400余亩。他统一规划,以紫云书院水田为苗圃,指定附近山地为第一林场,而以半山亭一片山地为第二林场,以何家山地为第三林场,奠定了学农、学林基地,开办岳云高级农校。 
卢沟桥事变后,长沙屡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岳云中学全部迁来南岳。同年10月,因校舍被军政部占用,又迁衡山白果镇。1944年白果镇沦陷后,再迁安化蓝田(今属涟源)。

陈先枢 / 从长沙到衡山:百年名校岳云中学

白果镇楚南桥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2月,岳云迁回南岳,确定为永久校址。

1947年岳云中学南岳校园百年来,学校共培养高初中、专修科毕业生近5万人,半数以上升人大专院校深造,政界要人、军事将领、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层出不穷。其中佼佼者有革命先驱杨开慧、李启汉、何孟雄、潘心元,军事将领邓华、成普,政界名流李锐、马鹤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薰、孟少农、曹建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文学家丁玲、叶紫、黎锦明、洛夫,音乐家贺绿汀,抗战英烈文立正、罗芳畦、杨一楚,抗日名将黄杰、刘咏尧、袁朴、廖耀湘、侯吉晖、吴光朝等。

本文原载《长沙百年名校》(湖南人民出版社)作者陈先枢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