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遗漏情节:陈独秀与刘文典过命之交
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了富有早期革命思想的《安徽俗话报》,对当时安徽的青年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安徽青年们纷纷展开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演讲活动,但也随着被当地封建势力的镇压,青年们纷纷转向办教育启民智。
安徽公学便是在此时、此背景下成立的。早在1904年初,安徽公学的前身安徽旅湘公学,由李光炯在湖南长沙开办,并聘请黄兴、赵声等教员为安徽在湖南的青年学习。到同年年底,李光炯将学校迁往安徽芜湖,更名为“公立安徽公学堂”,在李光炯的苦心经营下,安徽公学已经成为安徽最有名望的一所学校,聘请陈独秀、陶成章、刘师培、苏曼殊、黄兴等一大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的教员。
安徽公学也成为传播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重要力量。1906年,立志成为进步青年的刘文典,就走进了安徽公学,成为刘师培、陈独秀的得意弟子,尤其是陈独秀。
陈独秀上课风趣,慷慨激昂,不拘小节,曾有同学回忆,陈独秀上课一边抠鼻屎,一边慷慨激昂,课堂里的同学们忽而安静认真听讲,忽而被其感染一起呐喊。同样,刘文典也十分钦佩陈独秀,在充满民主、革命的氛围里,快速成长,其友谊也伴随到了后来的北京。
一起战斗的日子
在安徽公学,陈独秀不但是国文老师,还是地下反清组织岳王会的发起者。陈独秀一边教学,一边物色思想进步、综合素质优异的青年,以备培养革命人才,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刘文典也是在安徽公学期间,加入了岳王会。但由于岳王会在长江中下游的进步活动,遭到了清王朝的迫害,陈独秀曾先后五次东渡日本。
刘文典在安徽公学学习三年,之后东渡日本,求学于早稻田大学(陈独秀、李大钊、高一涵等都在此求学)。刘文典在这里遇到了恩师章太炎,并成为了孙中山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编辑。
此时的国内,发生了二次革命。安徽都督胡万泰变节投靠袁世凯,皖军总司令柏文蔚被迫离开,而陈独秀也逃至芜湖,但因陈独秀生性耿直前往龚振鹏部讨要说法,而惹怒了龚,龚欲枪毙陈独秀。
而此时的刘文典已从日本回国,在上海担任《民立报》的编辑和英文翻译。因了革命的关系,上海与芜湖来往频繁、密切,刘文典得悉恩师陈独秀被扣在龚振鹏的大牢里,当即就给在南京的原皖军总司令柏文蔚去电求救,柏文蔚火速回到芜湖。龚振鹏做个顺水人情,且找了个台阶,就将陈独秀释放了。
这就是陈独秀的一次入狱,也是刘文典拯救陈独秀。
携手引领新文化
二次革命后,已是同盟会会员的刘文典逃往日本,任孙中山秘书,负责起草孙中山的英文电报,同时在陈独秀的《新青年》上发表了系列译文,引起了青年的争相阅读。
1917年,陈独秀任职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搬到北京北池子胡同,胡适、刘文典、刘半农等先后被聘为北大教授,刘文典成为北大文科、《新青年》的重要分子,有力的支持了陈独秀。
分手但青山不改
1919年注定成为陈独秀、刘文典的转折点,陈独秀因妓院的作风问题被开除北大,但引领的新文化运动却走向了激烈的政治运动,且在政治上越走越远,而刘文典则选择了回归国学研究。曾经亲密的师生、战友、同人,在不同的路上越走越远。
1919年6月9日,陈独秀因散发政治传单,要求罢免北京步兵统领王怀庆等人的官职,触动了当权派而被捕。6月13日,刘文典通过报纸得悉陈独秀被捕,立刻展开营救活动:说服安徽在京同乡会,向安徽、政府各界致电、致函等多途径营救,并组织北京学界营救签名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陈独秀于入狱83天后终于获得限制性地保释出狱。
1920年2月,陈独秀偷偷出京,在武汉发表系列演讲,被北京警察局找上门来。陈独秀于是先后在北大教授各个胡同里躲藏,先后藏在胡适、刘文典、李大钊、王星拱等家中(详见上篇文章),后在北大教授们的帮助下,由李大钊护送出京。
之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再之后陈独秀因党内政治路线问题而没落。沉浸于学问的刘文典,则相继完成了《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等巨著。曾经并肩作战的人,终于没有了往来和联系。
直到陈独秀去世,刘文典叹了口气“仲甫是个好人,为人忠厚,非常有学问,但他搞不了政治——书读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