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大金曲——穿透时代的歌声
从1912年1月1日到1949年9月30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边是战火纷飞,一边是歌舞升平。在此期间,文化艺术的自由空间极大,获得野蛮生长,其中有十大金曲,有幸成为了穿透时代的歌声。
抗战歌曲——
《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副标题是: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
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军长宋哲元率领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
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很快传遍全国,可谓时事造名曲。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最初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1935年,随着《风云儿女》在各个影院的播映,《义勇军进行曲》立即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流行极广的抗战歌曲。
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定期安排播放该曲。此外,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及南洋各国的广播电台也经常播放该曲 。并且在苏联、法国、捷克等地,被灌录成唱片并翻译成不同语言,歌名则大多翻译为《起来》(CHEE LAI)。国民党很多军校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军歌,戴安澜将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00师曾将该曲定为该师的军歌。
“义勇军”是指民众志愿组成的抵御外敌的武装组织。九一八以后,东北各阶层群众和东北军、警察部队的部分官兵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淞沪抗战时,有两支上海民众义勇军真枪实弹上了战场。
流行歌曲——
《何日君再来》:这首带有浓重探戈味道的歌曲,出生于1936年,是作曲家刘雪庵为广告宣传歌舞片《三星伴月》所写,黄嘉谟填写歌词。
1939年香港电影《孤岛天堂》将《何日君再来》选为插曲(黎莉莉演唱)。此后这首歌被李香兰翻唱并收入唱片,很快就家喻户晓。
但是,在文革时期,刘雪庵因这首《何日君再来》被错划为右派,关进”牛棚”22年,受尽折磨导致双目失明,文革结束9年后才获平反。
《何日君再来》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因邓丽君的翻唱进入大陆而再度走红。
《夜来香》:发行于1944年,原唱者为日籍中日双语歌影双栖明星李香兰,由黎锦光作词作曲。《夜来香》被认为是黎锦光乃至中国流行歌曲的代表作。该曲广泛流行,先后已有80多种版本面世,被邓丽君等众多歌手翻唱。
当年24岁的李香兰来沪主演一部影片,某日到百代公司录影片主题歌,无意中在黎锦光的办公桌上见到了《夜来香》的歌谱。一试唱,顿时欣喜若狂:这是她多少年梦寐以求的歌!从此,《夜来香》成了李香兰演唱会的必唱和压轴之作,此歌也把她的艺术生涯推至巅峰。
上海歌曲——
《夜上海》:电影《长相思》插曲,发行时间:1947年,歌曲原唱:周璇。填词;范烟桥,谱曲;陈歌辛。
周璇192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电影演员、歌唱家,是中国首位“双栖”明星。1931年因演唱歌曲《民族之光》而受到关注。1932年发行首张唱片《特别快车》。1934年凭借歌曲《五月的花》成名 ;1935年进入电影圈,同年出演电影《风云儿女》。1937年主演的电影《马路天使》成为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而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亦在华人地区广泛流行;她运用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借助于话筒,开创出一种独特的演唱风格 。1941年《上海日报》举办“电影皇后”评选,周璇在当选后婉拒了“电影皇后”的荣誉。
1947年主演电影《长相思》,由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夜上海》成为华语歌坛的代表作品之一。
《四季歌》:是1937年经典电影《马路天使》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插曲。由田汉作词,贺绿汀作曲,周璇原唱,也是几首同名歌曲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四季歌》。
1937年,周璇与赵丹共同主演反映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电影《马路天使》,她饰演在旧社会受尽侮辱和损害的歌女小红,并演唱了影片的两首插曲。马路天使》上映后不仅成为周璇的代表作,亦获得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以及中国电影世纪奖优秀影片奖,而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也特约周璇将《四季歌》灌制成唱片出版发行。
校园歌曲——
《送别》:系李叔同先生于1910年前后所作,是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的曲调填以新词而成的新歌。
李叔同,就是1918年在杭州虎跑泉出家为僧的弘一法师。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
这首《送别》歌,在民国时期的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户晓,数十年中,成千上万的大、中、专学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母校、老师,走向社会的。正因为如此,它先后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还作为影片的主题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麦岭!》。用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也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黄埔军校歌》:历史上黄埔军校先后出现过两首(版)校歌,第一首(版)校歌为《陆军军官学校校歌》(简称校歌),由戴季陶创作于1924年。第二首(版)校歌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歌》(简称黄埔校歌),创作于1926年。
1926年秋,黄埔军校第五期开学,且陆军军官学校已在3月份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陈祖康创作歌词,林庆培制谱。不久,这首新校歌便刊在《黄埔日刊》上。很快,这首雄壮而铿锵有力的新校歌在校内外广为传唱,被军校师生带到了全国各地。
教会歌曲——
《快乐崇拜歌》:词作者是美国著名的牧师、作家兼外交官范·戴克 (VanDyke)。曲作者是世界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L.V .Beethoven),《快乐崇拜歌》是采用《欢乐颂》的曲调。
1934年由刘廷芳博士译为中文,收入《普天颂赞》,首次将这首歌介绍给我国的信徒,普遍在各教堂唱诵。
刘廷芳(1891-1947),温州人。1922年,参与组织中华全国基督教会,任理事。1925年,以燕京大学神学院院长兼牧师身份主持孙中山逝世祭吊仪式,此后历任中华全国基督教大学委员会主席、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主席。
民间歌曲——
《茉莉花》:起源江苏,初名为《鲜花调》,又名《打花鼓》,据传最早刊印于乾隆年间的《缀白裘·花鼓》戏曲集。歌词在中国多个地区有多个版本流传,各个版本的曲调、歌词往往大同小异。现在流传最广的是南京六合、扬州、天长到泰州一带的民歌版本。1942年,由著名作曲家何仿搜集整理为民歌《鲜花调》。
1920年至1924年间,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把这首歌用在歌剧《图兰多》中,使之在国际上成了中国民歌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