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仁龙

申江把臂卅年前,白发重逢东海天——张元济与内藤湖南(连载38)

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在甲午海战中打败了中国,随后在日俄战争中又获全胜,这大大加速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几乎在完全欧化的进程中,曾一度几乎中断了学习和了解中国。但是,也有一些英杰之士逆潮流而动,在深研汉学的同时,或亲自与中国学人来往,或访问中国,更多的则是搜罗中国文献史料。这些人士,许多成为了日本现代学术研究中的新汉学大家。同时,清末民初,也有不少学人渡海而东,或讲学布道,或办刊出书,让日本汉学…

殊途同归 ——张元济和福开森(连载37)

福开森((John CalvinFerguson))集教育、艺术、新闻、慈善及外交于一身,是活跃于清末和民国的“国际范”,也是中国现近代史上,影响至巨的来华外国人,其贡献是多方面的。 提起福开森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中国或者外国人都觉得十分陌生,但他却是一个与张元济命运与事业发展有着重大关系的外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是中国上层和十里洋场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与刘坤一关系较深,因此而将上海…

天缘巧成 共创大业 ——张元济与故宫博物院(连载36)

1949年10月16日,正值中秋佳节,张元济趁来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之机,在他早年南洋公学的学生,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1]的陪同下,和郑振铎、张允亮等朋友一起,在御花园绛雪轩进行了一场专门的品鉴会。 马衡对老师这次前来观摩古物十分重视,不仅专门挑选了在御花园陈设展品,还搬出了慈禧结婚时用过的椅子,供老师享用,至于提供给张元济赏鉴的物品,自然是精品中的精品,让张元济大饱眼福的是:唐代旋风装吴彩…

薪火相传 涵芬永芳 ——张元济与北京图书馆(连载35)

一、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 张元济不仅是出版大家,也是二十世纪真正投身建立现代图书馆事业的代表性人物。为了社会的进步,他以他特有的文化情怀和不懈的坚持,一生创办过三个图书馆。这在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 建学堂,办图书馆,是晚清维新之士追寻西方文明,主导中国现代化的共同志业。“戊戌变法”之前,张元济创办通艺学堂,兼设资料室。加盟商务印书馆后,1903年设资料室(即涵芬楼前身),随后发…

出高等书 结学术缘 ——张元济与北京大学(连载34)

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仍在开办。十余年发展,京师大学堂在民国成立后改名北京大学,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走向现代化,并作为现代教育最高学府一直发展到今天,而商务印书馆的创办早于京师大学堂一年。 戊戌变法失败后,张元济到上海,落脚于南洋公学,彼时,京师大学堂还未开办。在上海,张元济编译出书,然后又办《外交报》。三年后,他投身商务印书馆主持编译所,纠合同道故友,致力于教育救国。从此,张元济再没有离开这条…

神州文化托斯人 ——张元济与顾廷龙(连载33)

仅仅是个人事业取得成功,不足以称其为一个伟大的人。若还能慧眼识珠,培养出继承他所追求的事业和理想的人,使其事业的接力棒代代得以传接,才能真正称得上成功和伟大。 张元济把他的事业先后分别交给了两个人,一个是三十四岁时便接替执掌编译所的王云五,他在张元济地全力扶持下,在二十五年里逐步把商务印书馆拓展成为国内出版业老大。另一个就是顾廷龙。张元济在晚年时期,把他开创的另一项现代文化事业——私立合众图书馆,…

风华绝代 盖世成就 ——张元济与郑振铎(连载32)

郑振铎不仅是一代文学家、文献学家、文物收藏家,也是一位兼杂志、报刊、丛书的编辑大家。解放后,他曾负责文物工作,世人皆知当时“文物的事问郑振铎”是毛主席对他的肯定及厚望。他真正从学校走向社会,迈上文化舞台,是从商务开始。他一生朋友很多,而最尊崇的长辈是张元济、高梦旦。一个成了他终身敬重的长者,一个则是他的岳父。 张元济比郑振铎年长三十一岁,但郑振铎于1958年因公牺牲,去世比张元济早一年。他们是真正…

东方智者 功系人文 ——张元济与杜亚泉(连载31)

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大多以学识和敬业见长,商务前五十年受聘过的编译者数以千计,有学问和著作传世的比比皆是。因职业与时代因素,很少有思想家出现,但有一位除外,那就是杜亚泉,一位十分重视理性思维,敢于坚持自己的思想,而且成果十分卓越的文化大家。他被写入诸多现代思想文化史著作中,较之出版史研究,他的学说更为人关注,他是一位具有历史地位的思想家。 杜亚泉是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了二十八年的前辈学人,同仁给他的评语…

学艺之光 ——张元济与郑贞文(连载30)

张元济在六十多岁高龄,为工作上的最后一次出国出日本,取得了他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完成了一场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为此曾赋多诗以纪其盛。 而这一重要事件的策划、全程参与、陪同者,就是当时馆内的物理化学部部长由郑贞文。他在商务工作十三年(1918-1932)在晚年撰写《我所知道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长文,其中不仅有他工作的见闻,也有专节叙述此事,更是研究这一重要文化、出版史的最重要资料。[1] 郑贞文(189…

襄编丛刊 ——张元济与孙毓修(连载29)

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及二十世纪初,因天朝走向崩溃,外部世界向国人展开,一大批从旧学中滋养出来的人,投入到学西文、读洋书、阅时政的道路中,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职业道路因之得以改变,这构成中国近代社会深刻变革的一股洪流。 如果说缪荃孙是纯旧学的代表人物,孙毓修则是当时罕见的新旧并具的人物。孙毓修是一个既有新学模样,又懂旧学,兼作收藏家的人物。他于学术上师承有自,曾拜缪荃孙为师,版本之学是他安身立命…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