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课堂·方向讲解中国山水画篇③丨创作
创作,长久思考后的审美沉淀
导师/撰文:方向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就山水画的创作而言,通过写生积累素材,感受生活,是行之有效的创作方式。写生注重对于现场感的捕捉和当下的审美体验,写生深入生活“有本”可依,鲜活的景物对于视觉感官的刺激,灵感触发的刹那,更能反应对当下情境的直观感受,而创作对生活素材加以提炼概括构思过滤,是长久思考后的审美的沉淀。相对来说,更显成熟和透彻,这种长时间的思考贯穿了对生命的理解和宇宙自然的感悟。
方向 云水之间 123×500cm 中国画 2007年
创作说明:此图名为云水之间,由泳池、松树、云山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云与水的关系是如此曼妙,天上的云化成了雨降落到山林渗化到泥土汇聚成溪流奔涌成河流注入到城市蕴藉了我们疲倦的身心。水是联通城市与自然的纽带,而泳池承载了这些孕育自然生命的水也便成了我心头钟情所在。
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过渡的历史节点,传统的绘画语言如何在疾速的当代文化发展步伐中与当代文化语境融合是我所关注的问题,我的画面时常运用传统和当代的象征元素。
泳池取材于南方一个极具现代气息的室外泳池,在画面布局经营上删繁就简,将泳池周边品类繁多的绿植以松树这一传统的经典形象取而代之来延展画外的精神内涵,在我们中国文化审美价值体系里,松树不仅是百木之长,更是坚韧不拔威严刚毅的精神品格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屈伸俯仰之间都饱含着浓厚的古典韵味。松树画法依循传统,泳池存在着比较写实的焦点透视,这是我对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的些许尝试。
多年前于黄山雨后乘缆车游西海,云雾缭绕中深刻领略了自然的空灵博大。泳池与松树作为画面的主体构图过于逼仄,需要一个较开阔的视野来协调,由此我决意将缆车与远山云雾泳池松树穿插整合在一幅画中,以此表现人在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生存状态。
直觉思维并非带有科学严密的逻辑性,但就其天马行空的趣味性而言却更贴近艺术创作自由畅意表达的本质,更能接近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理想化的意象之境。创作应该是自然而然生发的行为,创作者唯有在心灵自由舒展毫无挂碍的状态下,才有可能摆脱世俗的纷扰而去点亮自己内心的光亮,人最真实的情感,最可贵的思想,都是无意间的流露。
方向 故宫 纸本水墨设色 136×480cm 2017年
创作说明:尽管皇朝概念已经尘封在久远的史册里,但提到紫禁城,那种代表高大威严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依然可以在人心头形成历史的重压。一幅画的题材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它的基调。静穆、神秘、古老、幽远……或者不止这些。然而本幅画作的重心却是御花园的几许春色……
故宫是很难入画的,故宫作为昔日赫赫王朝的行政中心,自然要有皇家威严气象,所有宫殿建筑依据“天人合一”的理念对应着天上的日月星辰延中轴线层层递进,讲求极致的对称,极致的方正庄严。并且地势平坦,很难找出高低错落的自然风韵。
内廷深处的御花园建筑布局依然是故宫中轴线的延伸,然而由于御花园里青松翠柏各色花树的穿插环绕又有假山池沼亭台楼阁的点缀,虽然有皇家园林的庄重之感,倒也不失自然幽趣。本幅画以御花园作为画面的主体,而将宫殿廊宇作为背景的延伸,用意也是将自然灵动与高大庄重做一个矛盾的对比整合。在御花园与宫殿之间是高耸矗立的古城墙,画中加入流动的浮云目的是缓和城墙的冷峻,弱化宫殿的森严感,也使画面传达出世事变幻莫测的历史沧桑之感。
山水画形式语言的确立,是创作者通过对现实素材观摩、感受、提炼、选择后的复杂过程,至于语言形式的高下与否取决于创作者思想格局,人文涵养,艺术观念等诸多因素。山水画创作的传情达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笔墨语言上,笔墨运用之妙是创作成功的基本前提。笔墨不止赋予物象以生命,笔画起伏腾跃之间也隐含着作画者对生命生活的感悟和理解。笔墨流转之处,枯树,石头,舟桥,屋舍无一不蕴含着生命气机。
方向 深潜 248×129cm 纸本水墨 2017年
创作说明:《深潜》我游览普吉岛的经历。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峰和钟乳石洞星罗棋布,山体瘦削如鲜笋丛出,壮观神秘有“海上桂林”的美誉。
普吉岛海水能见度高,适合潜水,画面中水下太湖石状的山体结构并非亲眼所见,是想象中石灰岩日夜经受海水侵蚀冲击大概应有的形态。想象中还融入传统审美中太湖石瘦皱漏透的特点,人如游鱼在孔洞中自由穿梭……
创作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画面中新的形象的重新组合都是依托所见所闻所感的基础之上,当与所思所想统摄在同一情境之中,即入了庄周梦蝶之境,遂不知庄周梦蝶亦或是蝶梦庄周?想象与现实之间也便模糊了虚实的边界,通过画面共筑了一个可以感知的理想境界。
另外,水面本应该有反光,为了表现水下世界,人为将其去掉。
山水画在画面的组织结构上通常是因势利导,随笔生发,不同时空的景象取其大要,分其主次,删其繁复,浓缩在同一画面中。把不同的场景进行叠加位移来呈现多个时空的转换,实现尺幅之内足不出户可遍览万里河山的愿望,是创作者心灵向往的境界和游历过程中的感受相互交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而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画面营造则反映出作画者审美情怀、精神格调、思想技能手法等内在秩序的圆通互融。
方向 吴哥旱季 248×124cm 2016年
创作说明:《吴哥旱季》浓缩记录了在吴哥窟一周时间所经历的观感见闻。
吴哥窟这一命名广义来讲是由吴哥寺,蹦必烈,女王宫,塔布隆寺,圣剑寺,巴戎寺等几十个古建筑群落组成的寺庙古迹群,吴哥窟一带的建筑群地形平缓,起伏不大,从单一视角上看它是寺庙和周围树林的空间罗列,而寺庙与寺庙之间布局分散。构图上若缺乏经营构思便显单调乏味。
塔布隆寺的榕树板根如同巨蛇盘踞寺庙之上,树身高耸接天。巴戎寺内静穆的四面佛像群示以游观者来自高棉的微笑……画面的经营组织需要主次分明,这样画面结构不至于松散,以此作为画面的主体,再将一周来所经历的其它景点浓缩叠加在一起,错落有致地铺排其上,效果是明显的,如同见证了一段历史的沧桑。这个叠加手法跟传统的散点透视的游观视角同出一理,就如同将一个景观按照游览者不时变换的视角从下往上以渐进式的方式展现出来。
画面里的这些三轮突突车是附近小镇里才有的,将它们挪移在画面里以备突出整个游历的过程和吴哥窟所具有的东南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