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借一己之力,彻底改造了一个城市
每个来过深圳的老外,都会对这里的发展之迅速感到震惊。
从小渔村到一线大都市,“深圳奇迹”甚至已经成为了国外研究中国发展的典范案例,写进了教科书。
在晚清时,也有一个人仅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一个城市的命运,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座城市就是长江口北岸的江苏省南通市。
而让这个城市世界闻名的人就是:张謇。
首先我们来看他和盛宣怀之间的一段令人感叹往事。
张謇,清咸丰三年(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
自幼聪慧,后来得中状元。
不过他的功名之路颇为坎坷而传奇,从16岁中秀才,到41岁中“恩科状元”,前后花费了25年。
和官二代出身的盛宣怀不同,张謇出生农村,且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是所谓“冷籍”。
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
后来冒用如皋县一张姓子弟之名才取得应试资格,并于次年考中秀才。
此后从16岁到27岁之间,张謇每隔一年就去江宁府参加一次乡试,不幸的是先后5次都未得中。
再对比一下盛宣怀,他虽然也屡试不中,但人家就是凭借关系户的身份,在父亲的推荐下,成功成为李鸿章的幕僚,摇身一变成为了洋务派,从此在洋务运动的道路上风生水起。
02
不过从21岁开始,张謇也开始了一段军中幕僚生涯: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謇前往南京投奔江宁知府孙云锦。
光绪二年(1876年)入淮军“庆字营”任文书,与袁世凯一起成为统领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
1882年(光绪八年),随吴长庆赴朝鲜平定“壬午兵变”,他起草了《条陈朝鲜事宜疏》,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
张謇顿时声名鹊起,也受到光绪的老师翁同龢的赏识,此后翁同龢便竭力提携张謇。
当时李鸿章和张之洞也都想邀请张謇担当他们的幕僚。
张謇婉拒后回到南通继续攻读应试,打算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
1885年,张謇终于在顺天府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
然而此后四次参加会试,虽有翁同龢暗中提携,却几次错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謇的,让别人取中了会元(会试第一名),张謇却四次均落第。
1894 年,为了慈禧六十寿辰而打破状元三年考一科的限制,特设了恩科会试。
这次张謇终于以会试第10名中了进士。
殿试时,在翁同龢向光绪举荐下,张謇得中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这一年,张謇已经41岁。
03
状元张謇顺理成章地走上政坛。
晚清时期:1904年被授予三品官衔。
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
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政总理。
民国期间:1911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实业部总长,1913年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
此外张謇还担任过很多官办机构的会长、董事长、督办之类兼职。
可是与盛宣怀攀附李鸿章这颗大树不同,张謇从不巴结权贵。
可想而知,他的仕途从未顺利过,他的作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因而在官场上的位置总是坐不长久。
然而,张謇和盛宣怀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是一个将个人私利放在头号位置的官商,而前者则有着强烈的爱国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挽救这个奄奄一息的国家。
为了打击政敌左宗棠,盛宣怀完全不顾当时清政府的危机,把左宗棠派的胡雪岩整垮,也整垮了刚刚有起色的资产阶级。
虽然这场商战非常精彩,但毕竟不是不光彩的。
同样为了私利,盛宣怀提出了铁路国有政策,并引发了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间接摧毁了他想要维护的清政府。
04
而张謇的格局显然没有那么狭隘,他看中的是另一条路线。
于是这便造就了一代实业家张謇,原本张氏就创办了很多企业,眼见自己当官无助于救国。
他便毅然放弃仕途,全力投身于实业和教育事业,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
他一生创办了数十个企业,三百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兴起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名满天下的“状元实业家”。
自1895 年起,张氏在南通及周边创办有通州大生纱厂、大生织物公司、通州大兴机器磨面厂、大隆皂厂、翰墨林印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广生榨油股份有限公司、阜生蚕桑染织公司、颐生酿造公司、通州资生冶厂股份有限公司、大昌纸厂、南通大聪电话有限公司、南通通明电气公司、通燧火柴公司、大生苏工染厂、大陆制铁公司等二十多家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
作为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大生集团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企业系统。
张謇一手创办了南通实业银行、大生公司、南通绣品公司、中比航业贸易公司、中国海外航业公司等二十多家金融和商贸公司。
他还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南通县水利会、通海河水利工程委员会等四十多家农牧盐垦企事业。
通州天生港大达码头、大达轮船公司、上海十六铺大达码头、通州泽生外港水利公司、上海大储堆栈股份有限公司、南通的早期公路也是张謇一手创建的。
张氏还在南通以外创办和参与投资上海大生轮船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徐州耀徐玻璃厂、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江苏省铁路公司、中国铁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纺织机器制造特种股份公司、江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产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申报》等数十家企业。
05
张謇一生创办过很多所学校,如今的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都有他当年创办学校的传承。
张謇一手开创了“南通模式”。
他苦心经营了20年,将南通这个原本偏居长江北岸一隅,闭塞落后而保守的小城,打造成有着许多“第一”的中国近代第一城。
当年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
南通率先实现了近代化,建起了码头、发电厂、公路;办起了医院、警察局、消防队、气象台、博物馆、图书馆、公园、体育场等,成为中国社会公益事业最发达的城市。
还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完整教育体系。1915年,南通被民国中央政府公布为“全国模范县”。
张謇开社会之先河,在南通做成众多国内领先的事业:
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1901年)
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02年)
第一个商会——南通州商务总会(1902年)
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
第一个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大生集团(1907年)
第一个医学院——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
第一个水利高等院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4年)
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独立设置的聋盲学校——南通狼山盲哑学校(1916年)
第一个民办气象台——军山气象台(1916年)
第一所戏剧学校——南通伶工学社(1919年)
06
在立宪的主张上,张謇也和盛宣怀不同。
张謇曾在1906年发起创立国内第一个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由他本人担任创会副会长。
《中国近代通史》中,称持续到武昌起义之后的预备立宪公会,是“清末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立宪团体”。
盛宣怀对立宪却不像张謇那样热衷。
1900年“庚子之乱”后,盛宣怀虽然也随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人联衔会奏吁请“整顿内政切实办法”,但在1905年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时,盛宣怀变成了著名的立宪反对派。
根据《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说法,盛宣怀从未有过张謇那样“清白的名声”,而是“喜欢搞官场上的权术而不惜牺牲健全合理的商业经营方式”。
盛宣怀的同乡刘厚生对他的评价更为直接:
他的确是一个很能干的贪污官吏……宣怀弄钱的方法很多,但凡有借(李)鸿章力量而弄到的钱,他定有一份贡献干爷(盛宣怀为李鸿章干儿子),干爷亦视为应得,从不客气……盛宣怀所经办各种事业,没有一件不含着为己的作用,他的口号叫做‘非私不谈公’。
其实盛宣怀走到了立宪的反面,原因是很明显的:因为他和胡雪岩一样,从来都是依赖于官场的红顶商人,一旦离开政界,就再也没有了权力寻租的机会。
在晚清这样动荡的局势下,胡雪岩和盛宣怀选择随波逐流,怎样能获得利益就偏向哪里,完全看不到身为商业巨子的担当。
换句话说,他俩都是缺了靠山就玩不转的人。
这样的官商,远远谈不上是个一流商人。
张謇就不一样,他并不期望从官场里获得什么,反过来,清政府的王室还处处都得依赖着他。
他的挚友刘厚生这样评价他:
张謇虽是一个翰林,但他到翰林院衙门内供职的日子,前后不过一百二十天。
然而他在光绪、宣统两朝,除戊戌政变并未参预外,其他关乎当时中国内政外交剧烈变动、重要发展的事件,都有謇的背景…
张謇虽不做官,确有左右政治之潜势力。
清朝一代,尤其在那拉氏秉政以后,似此人物殊不多见。
不仅境界高,能力强,有着一颗爱国赤子之心的张謇,书法也极有根底,楷、隶、行、草俱佳,他的作品沉稳深秀,古雅清新。正是应了那句“字如其人”
07
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
他生前曾为自己墓门作过一副对联:
即此粗完一生事 会须身伴五山灵
出殡之日,南通万人空巷,近乎全城民众都赶来为张謇送行。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謇是改革开放的急先锋,是追求独立、富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践行者。
他秉承:
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
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
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的理念,一生都是励精图治的实干家。
他在家乡南通小城,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做出一个成功的试验,试图通过自己的实践为国家示范一条振兴之路。同时也改变了南通这个城市的命运。
上世纪80年代,位于江苏海门市常乐镇的张謇纪念馆落成。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胡适评价张謇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
老王:张謇比胡雪岩、盛宣怀都接近晚清的政坛,但他又是最与政坛别开关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