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大火:民国一场人为灾难,3万百姓葬身火海,1.7万亿蒸发

抗日战争时期,李宗仁提出了“焦土抗战”,其战略思想就是:“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与侵略者做殊死之抗战。”这一策略导致文夕大火的出现,让长沙城损失惨重,地表上的建筑大多付之一炬,包括最有名的天心阁。这一场人为灾难导致3万百姓葬身火海,1.7万亿财富蒸发,长沙城成了受毁坏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并列)。

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世界很多年,军队、工业、经济都被日本甩在身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期,中国的抵抗能力非常弱,往往都是用血肉之躯填平差距。1938年,随着武汉的沦陷,大量的难民涌入了长沙城。当时的长沙城是上海、南京、武汉的后方,储存大量的战略物资,商业非常繁荣。如果日寇的下一目标是长沙,那么长沙城很有可能守不住,里面的大量物资根本来不及转移。被侵华日军缴获后会大大的壮大实力,从而达成以战养战的策略。

江西九江失陷前由于没有实施焦土策略,导致日军获得了大量的物资。基于此背景,戴笠发表了支持焦土政策的电报。虽然国民党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很多人极力反对焦土政策,但最终常凯申还是下达了烧毁长沙城的指令。1938年11月11日,常凯申的密令交付给张治忠(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密令内容: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

随后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省保安处长徐权两个人制定了“焚城计划”,计划大致内容:

1:周围地区沦陷,日军离城不到30华里,或者前方传来电报,那就立即实施。

2:由于天心阁比较高,全城都能看到,所以把放火地点选在天心阁。一旦天心阁着火,其他放火点必须迅速放火。

3:为避免引起恐慌,此次焚城计划全程保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

4:放火前,政府要尽可能把能带走的物资带走,实在带不走的就全部焚毁。

5:放火计划由社训总队、警备第二团负责,必须在准备位置等待命令。

1938年11月13日凌晨2点,长沙南门突然着火。许权看到着火之后就十分疑问,因为起火地点选的是天心阁,所以电问关麟征。关麟征回答前线并无战事,所以许权断定这是失火,所以赶紧请消防队救火。

但是消防队早已撤离,而且由于焦土政策,所以消防车里面的水都换成了汽油,根本来不及救火。就这样,南门的火越烧越大,不到一刻钟就有三处失火。

城内的警备司令部见南门起火,以为这就是信号,所以赶紧放火烧城,开始实施焦土政策。随后天心阁火光四射,其他远处地区看到天心阁的大火纷纷响应,一时间长沙城陷入火海之中。

此次计划十分的周密,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长沙已经执行了焦土政策。而且当时是凌晨,老百姓正在睡觉,很多人都来不及逃跑就被大火锁在巷子里。而且在短期内所有人都在逃生,拥挤造成了踩踏事件,甚至有人死在同胞的脚下。

由于消防车没有水,加上这是有计划的焚城,所以根本就来不及救火。长沙城的大火烧了整整五天五夜,之后自行熄灭。长沙城地表99%的建筑毁于火灾,3万人葬身于火海,而且湖南省政府编的《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估计长沙大火造成了10亿多元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抗战胜利后的1.7万亿元。

由于焦土政策的电报代日韵目是文,大火发生在即夕,所以长沙大火也被称为“文夕大火”。此次大火过后,日军并没有攻占长沙,只是开着飞机过来拍了张照片,之后利用此次事件煽动民众反对国民党。

常凯申暴怒,下令捉拿酆悌等人,并且公开审讯。此次审讯中,酆悌被判玩忽职守,直接枪毙;文重孚率领警察逃跑,立即枪毙;徐昆玩忽职守,着即枪毙。但民众并不满意,因此写了一个对联:上联“治绩如何,两大政策一把火”,下联“中心安在,三个人头万古冤”,横批为“张惶失措”。

很明显,这是在说张治中,迫于舆论压力,常凯申将张治中革职。但是长沙城的悲剧已经无法挽回了,自春秋以来积累的名胜古迹全部付之东流。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