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忘记他:衣原体之父汤飞凡的悲壮人生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汤飞凡出生于湖南醴陵汤家坪,12岁到长沙读中学,·后进湖南甲种工业学校。
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被推荐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1929年,学成回国,先后担作上海中央大学副教授、上海医学院教授。1935年,赴英国国立医学院研究所进修。1937年,学成回国,被任命为中央防疫处处长。
1950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同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所长。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8年9月30日,在所谓”拔白旗”的运动中受辱,自缢身亡。1979年,原卫生部为其平反昭雪。

名将可以靠百战,名臣可以靠历练,然无双的国士要靠上天的赐予,是百年不遇的国之瑰宝
…
2003年,是所有中国人都不可能遗忘的一年
那一年,大家战战兢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那一年,北京天坛医院里坐满了人,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活下去的渴望
那一年,“非典”这两个字成了没有人敢触碰的禁区
那一年,“非典”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最可怕的噩梦
这时,一位卫生部的老干部却禁不住感叹到
“汤飞凡若在,何至于此”

……
1897年,湖南大旱
”百姓咽糠茹草,至有饿毙自尽者“
这一年的7月23日,汤飞凡出生于一位家道中落的私塾先生家中
12岁入长沙城南小学堂,毕业后追随二哥考入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机械制造
可从小目睹父老乡亲被病痛折磨的他心中有着悬壶济世的理想
两年后,湘雅医学院成立,汤飞凡成了湘雅医学院的第一届学生
湘雅医学院第一届学生毕业合影
1921年,汤飞凡从湘雅医学院毕业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几十年,正是微生物学的拓荒时代
多种重要传染病的致病原被陆续发现
年轻气盛的汤飞凡曾骄傲的说:“日本能出东方的科赫,中国为什么不能出东方的巴斯德!”
科赫(Koch)与巴斯德(Pasteur)为细菌学与传染病学家,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微生物学领军人物。

汤飞凡立志研究细菌学与传染病
当他的同学们邀请他开医馆行医时
他说,“当医生一辈子能治好多少人?若能发明一种预防方法却可以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
1928年,汤飞凡的导师邀请从哈佛医学院毕业的他留在美国
这里有着优厚的生活条件和研究条件
汤飞凡心动了,他决定留下来
可此时,一封来自大洋彼岸信让他毅然离开了哈佛
写信的是他的老师——颜福庆
信中希望他能回国帮忙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医疗教育体系
身在异乡的汤飞凡从未忘记过自己的祖国
年轻的他自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豪情
1929年春,他携家眷回到了上海

汤飞凡及其家眷
回到上海之后,他着手建立实验室
随后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重复一名日本人的实验
这名日本科学家叫野口英世
和被誉为东方寇霍的北里柴三郎一样,也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细菌学家
野口曾发表过一篇论文,称发现了沙眼的病原体——颗粒杆菌
野口英世
如今沙眼一词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可在20世纪中早期,沙眼是十分严重的流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6的人患沙眼
中国沙眼发病率55%左右,农村地区更是高达80%以上(即当时说的“十眼九沙”)
自微生物学创立之初,无数的科学家就在寻找沙眼病原体
野口的论文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可汤飞凡却对这个结果有怀疑和保留
当汤飞凡在上海的实验室建好以后,他便开始研究沙眼病原体
他选出24个症状典型的沙眼病例
严格按野口的论文分离细菌
7个月的实验中,仅仅有一次是野口论文中写到的“颗粒杆菌”
他用这株菌接种家兔和猴子,它们均未产生沙眼症状
汤飞凡的实验结果激怒了以野口为傲的日本人
这时一些细菌学家却相继证实了野口的工作
汤飞凡一下子置身于风口浪尖
可汤飞凡不为所动,继续着他的研究
接下来的三年里
他对沙眼病原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事实证明,所谓的“颗粒杆菌”并不能引起沙眼

1935年,汤飞凡发表的论文彻底推翻了野口的假说
他的结果终于被国际承认
而日本人引以为傲的野口英世
从此从日本的细菌学教材中消失了

1937年,汤飞凡结束了在英国为期两年的进修
回到上海打算继续研究沙眼病原体
这一次,等待他的却不是8年的研究时间,而是八年的战乱
7月7日,卢沟桥事变
抗日战争的炮火迅速蔓延了全国
8月13日,中日于淞沪会战
汤飞凡本可以安心躲在租界中,为抗日呐喊助威
可他却和妻子一起走上前线
参加了前线医疗救护队,与战士们一起出生入死

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救护队在前线
上海沦陷后,汤飞凡回到研究所
此时租界虽仍歌舞升平,可他早已无心研究
这时汤飞凡任职的雷氏德研究所邀请他去英国继续工作
又是颜福庆,再一次改变了汤飞凡的人生
抗战期间瘟疫猖獗,国家急需重建中央防疫处
而汤飞凡,则是重建任务的不二人选

位于昆明西山附近中央防疫处实验楼
抗战8年,内战3年
11年过去后,汤飞凡建立的中央防疫处已然颇具规模
他们生产的青霉素不知挽救了多少战士的生命
他们生产的牛痘疫苗让中国早于世界16年消灭了天花
他们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一个NEPB(National Epidemic Prevention Bureau,中央防疫处 )
上图为1934年中央防疫处群体技术人员合影留念(前排右三为汤飞凡博士)
1954年,当一切工作都步入正轨
汤飞凡决定继续他未完成的理想——分离沙眼病原体
这是他的毕生之役
他要证明,日本人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能做到
这一年,汤飞凡57岁

他亲自来到北京同仁医院采集沙眼患者样品
他找到眼科主任张晓楼
出于合作愉快的考虑,他答应了张晓楼合作项目的条件

右为汤飞凡
整整一年的时间,汤飞凡每周都带着助手在同仁医院沙眼门诊工作半天
一共采集了200例典型沙眼病例样品
从包涵体开始研究,对沙眼病程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并且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例沙眼的动物模型(恒河猴)
考虑到沙眼病原体与LGV(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十分相似
而后者可以在小鼠脑内可以生长与繁殖
汤飞凡将沙眼样品接种于小鼠脑内,希望能分离出病毒
可他做了上千例的实验
却没有任何一组实验显示出阳性的结果
失败的情绪在研究所内蔓延开来
大家都感到十分的失落与沮丧
可汤飞凡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
他意识到
如果继续重复别人的分离方法,可能永远也没办法分离出沙眼病原体
他根据LGV还可以在鸡卵黄囊中生长的特性
决定使用鸡卵黄囊作为实验材料对病原体进行分离
他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
在没有任何可靠数据的情况下
他减少了抗生素的用量和抗生素与沙眼样品的接触时间
1956年8月10日,汤飞凡与助手如往常一样来到了实验室
这是新方法的第八次分离实验
传了3代后
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原体被分离出来了
这株病原体就是著名的TE8
T表示沙眼 (Trachoma),E表示鸡卵(Egg),8是第8次试验

汤飞凡、陈正仁等生物制品老专家在实验室
在场的人都无法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
纷纷祝贺汤飞凡的胜利
可汤飞凡冷静的说
这一次的成功并不能排除其他的偶然因素
一定要多进行几次实验才能确定分离方法是有效的
有了野口的前车之鉴
汤飞凡并没有立刻发表论文
而是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继续着实验
进行着病原体的分离、传代、动物实验…
1956年10月,他将他的实验结果发表后
学术界一片哗然
一片赞叹声之中也夹杂了些许异议
如果不能证明自己分离出的病原体能够引起人类的沙眼
那便无法确认分离出的就是沙眼的病原体

可是人体实验的风险极大
汤飞凡不忍让自己实验室的成员承担这样的风险
他私下命令助手将沙眼病原体滴入了自己的眼睛
很快,他的双眼肿得像核桃一样
出现了明显的沙眼临床症状
随后的40天里,他坚持不做任何治疗
收集了一批十分可靠的临床数据
至此,持续了近百年的沙眼病原体的争论终于落下了帷幕
沙眼衣原体
汤飞凡的发现让人们寻找到了沙眼的治疗药物
一度危害全球的沙眼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至今几乎绝迹
以上海为例,1959年沙眼发病率高达84%,两年以后降到5.4%

1970年,国际上将沙眼病原体和其他几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对抗菌素敏感的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
而汤飞凡,是名副其实的“衣原体之父”
1980年,中国眼科学会收到IOAT(国际眼科防治组织)的一封短函
因为汤博士在关于沙眼病原研究和鉴定中的杰出贡献
国际眼科防治组织决定向他颁发沙眼金质奖章
希望能够得到汤博士的通信地址
以便向他发出正式邀请
参加在旧金山举行的第25届国际眼科学大会。
1981年的国际眼科学大会
沙眼防治的最高荣誉属于汤飞凡
可IOAT不知道的是
这世界上早已没有汤飞凡了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
一场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拔白旗运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却比抗战更为可怕
仅仅3天的时间
他受到了不应有的批判
汤飞凡是一位有傲骨的倔强科学家
他宁愿庄严的死去,也不愿无端的受辱
1958年9月30日凌晨
年仅61岁的汤飞凡在北京自尽,与世长辞

汤飞凡死后,中国的沙眼病原体研究渐渐终止
他的名字不能被提起
与他合作的张晓楼包揽了本属于汤飞凡的所有荣誉
人民画报上,是张晓楼灿烂的笑容
报纸期刊上,是一篇又一篇介绍张晓楼的光荣事迹
那篇引起了全世界关注的论文,汤飞凡的第一作者身份却被抹去

1981年IOAT会议举行的时候
本应由汤飞凡的学生王克乾代领的奖章由张晓楼领取
本应只属于汤飞凡一个人的奖章被加刻了张晓楼的名字
那些年,无数不知情的人民群众不知道汤飞凡这个名字
他们歌颂的英雄,叫张晓楼

1986年,汤飞凡的妻子与学生写了一封信到IOAT
要求还汤飞凡一个公正
四个月后,IOAT回信
沙眼金质奖章是授予汤飞凡的,为了澄清起见,会重新复制一枚奖章,这枚奖章上,将只有汤飞凡的名字!

1992年,国家发型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三组)邮票
其中有一枚,是属于汤飞凡的

汤飞凡足以称得上是无双的国士,却可惜无人以国士待之
相比于野口英世在日本人人皆知
汤飞凡的名字在中国却几乎无人知晓

当大家高呼着英雄的名字的时候
真正的英雄早已倒下
来源:张磊 科学网博客
附录——汤飞凡是何键的女婿
1897年7月23日,湖南醴陵汤家坪乡绅汤麓泉的第二个儿子汤飞凡出生。汤飞凡6岁时就读于何忠善创办的义塾,何忠善的儿子正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湖南省主席何键。何键与汤麓泉关系密切,看到汤飞凡读书勤奋,何键认为是个可造之材,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何琏嫁给了汤飞凡。
何键是一个反共急先锋,主政湖南时掘了共党领袖毛泽东的祖坟。毛泽东的结发妻子杨开慧,就是1930年11月14日被此人杀害于湖南浏阳门外识字岭,逝时年仅29岁。何键1949年春迁居香港。次年夏到台湾,被聘为台湾当局”总统府”国策顾问。1956年4月在台北病逝,终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