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前清举人,又是靖国军总司令,还是大学校长,更是书法大师

他本是前清举人,却毅然举起抗清大旗,吹响革命号角,投笔从戎,出生入死;他办学办报,宣扬资产阶级革命,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潜心书法创作,被誉为当代草圣。他便是20世纪时代的弄潮儿、民国时期的风雨人物,曾任靖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

于右任两岁丧母,由伯母房氏抚养。后经三叔于重臣帮助,入名儒毛班香私塾就读。189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成为秀才。后又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和西安关中书院继续求学。1898年参加岁试,又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曾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帝出逃西安,参加“跪迎”的于右任,更加认清了清王朝政治腐败、媚外残民的面目,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抨击时政的诗篇,自编成《半哭半笑楼诗草》,1903年冬在三原印行。三原知县德锐看到诗集随即报告陕西巡抚升允,升允以“昌言革命,大逆不道”的罪名上奏朝廷。

1904年清廷下令拿办于右任。于的亲友听到消息,以重金雇人去开封报信,于得以迅即逃离开封到上海,化名刘学裕,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读书。入学不久,震旦学院主管教务的法籍神甫乘马相伯生病之机,企图使震旦为教会所把持。马相伯愤而辞职,学生相率离校。为解决离校学生的求学问题,于右任出钱、出关系并聘用马相伯、叶仲裕、邵力子等共同另行筹组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1905年中秋节正式开学。

这一年,大批中国留日学生因反对日本文部省对中国留学生的活动进行无理限制,愤然回国。于与王敬方等人发起组织中国公学,使这些留日归国学生能在其中继续读书。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为反清革命造就了大批人才。次年4月,于为创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新闻并募集办报经费,由陕籍留日学生康宝忠、好友刘觉民引荐结识孙中山,并于同年11月加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委任于为长江大都督,负责上海一带同盟会事务。回国后,经过紧张的筹备,《神州日报》于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任社长。该报一出,世人即谓之“炸弹”。次年2月,毗邻的广益书局失火,祸及报社。重新复刊时,因内部意见分歧,于退出该报,另筹《民呼日报》。1909年5月15日《民呼日报》创刊,于任社长。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从国外回到上海,首先到民立报馆会见于,并题“戮力同心”四字,嘉勉于及《民立报》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被任命为交通部次长。1912年春孙中山辞职,于亦辞职,回上海继续办报。“二次革命”失败,《民立报》被查封,于避居日本,从事反袁斗争。

1913年,孙中山兴兵讨袁,举行“第二次革命”,于右任担任讨贼军第一路军总司令。1917年北洋军阀废弃约法,推翻国会,发动复辟清朝体制,孙中山发起护法战争,于右任积极响应,返回陕西组织靖国军任总司令,支持广州政府,维护约法,反对复辟。在陕同奉系、直系及当地军阀混战5年。

1922年5月陕西靖国军解体,于于当年8月到上海向孙中山汇报了陕事经过,并协助孙中山进行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工作。此时,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生驱逐了不称职的原校长,请于出任校长。于接受邀请,建议把校名改为上海大学。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成立,于到校讲话,宣布就职。翌年4月,李大钊到上海,任该校讲座教授,并推荐邓中夏、瞿秋白到上海大学协助办校。在于和邓中夏、瞿秋白、叶楚伧、邵力子、刘觉民等人的努力下,上海大学很快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国内很有影响的一所大学。

1926年,李大钊因事委托于右任赴苏。在莫斯科,于右任大开眼界,为十月革命欢欣鼓舞,写下许多歌颂十月革命的诗歌,如《红场歌》,李大钊曾将之发表在《新青年》上。

抗战时期,于右任力促国共第二次合作,并同中共领导人保持了良好关系。1938年1月,《新华日报》创刊,周恩来恳请于先生题写报头,于右任欣然命笔,写下“新华日报”四字。此后这四个大字长期刊印在中共党报上,直至1949年后才为毛泽东的题字所取代。

于右任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与书法大家郑孝胥有着“北于南郑”之称,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旷代草圣”。与王羲之、颜真卿并称为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