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胡适的灵魂拷问:你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

文|坏土豆

青少年的时候读胡适的作品,其中一句:

「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看完惊为天人,再读胡适的相关著作,认为字字珠玑:

「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么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

包括在1949年,胡适随蒋介石败逃台湾,在离开大陆的时候说了一句话:「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没有自由,他们来了,什么也没有」

那时,台湾省简直就是一个神话,占到全国GDP的40%以上,内地又穷又土,打开电视,不是日本卡通片,就是台湾、香港电视连续剧,流行的电影必然是香港电影。

胡适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关注的是个体,对群体却麻木不仁,却往往容易让人共鸣。

好莱坞的电影,能排到全球前列的,几乎都是个人英雄主义和动作片,我们看这样的电影,很容易产生带入感,有一种自己就是主角的错觉。而百团大战这样的电影,我们却往往得到一个模糊的影像。

胡适,从小家境优越,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看到的都是宋子文、赵元任、梅贻琦这样的留美学者。所感受到的,是上海、南京这样的优越生活。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记录的真实的民国,饿殍遍地、流离失所的普通人民,和他完全没有关系。

这,不是他的世界。

胡适,最早的一批加入低调俱乐部,与汪精卫惺惺相惜,高举投降的旗帜,身为北大校长,在讲堂上对学生传达:抗日三日便要亡国。被愤怒的学生赶出了讲堂。

1938年,蒋介石看重胡适的留美身份,任胡适为驻美大使,胡适在美国期间,各个学校讲学,顺便搜刮了100多个学位,日子过得不亦乐乎,但胡适就是不干正事,蒋介石让胡适到美国是去搬「王师」去的,可胡适根本没啥兴趣。

当时在美国负责借款事务的陈光甫讲过一件事。1940年2月,国府战争借款谈判在美国参议院里要投票了,但局势不乐观,陈光甫去找驻美大使胡适,请他去和几位态度游离的参议员谈谈来说服他们。

胡适直截了当地拒绝了陈光甫的要求,还向陈承认,之前有个参议员向他胡博士表示过愿意和中国在投票前沟通,但胡博士一口回绝了,理由是不想干涉美国内政,仿佛此事和胡适毫无关系。

陈光甫目瞪口呆。

胡适对中国抗战之事漠不关心,最后蒋介石都实在忍无可忍,在蒋介石日记中,多次歇斯底里的骂胡适,如在1942年10月,蒋介石在上星期反省录中,对胡适的大使任职期间最终盖棺论定:

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顾。彼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甚至不肯说话,恐其获罪于美国,而外间犹谓美国之不敢与倭妥协,终至决裂者,是其之功,则此次废除不平等条约以前,如其尚未撤换,则其功更大,而政府令撤更为难矣!文人名流之为国乃如此而已!

胡适不仅不给中国出力,而且在美国过的非常快活。

赵元任的老婆记录到:

因此几乎每天都要到赵家至少吃一餐饭。胡适有个嗜好,喜欢吃大块的肉,可计划供应的牛肉根本不够他吃。杨步伟只好买马肉,每天做红烧马肉给胡适吃,还把多买的马肉做成肉松,让胡适带回去下酒,只是没告诉胡适这些菜都是马肉做的,胡适吃后直呼好吃。后来赵元任夫妇请胡适到哈佛大学教职员俱乐部餐厅去吃马扒,胡适吃后说,别的都好,只是马肉有点酸。杨步伟这才告诉他,这几个星期他吃的红烧肉都是马肉做的。胡适摇摇头,才回过味来,连说中国的烹调真好,杨步伟的烹饪更好。

在胡适胡吃海喝之际,1942,河南爆发大饥荒,受灾人数超过1000万。

白修德在大饥荒的报道中说,狗在路边啃人的尸体,农民趁夜色降临后寻找人肉,乞丐在各个城门的门洞里挤成一团,每条公路上都有弃婴在号哭,在死去……

蒋介石看到白修德给他照片,甚至还两腿发颤,恍然若失,而胡适此时正在吃得满嘴流油,高呼痛快。

同样是1942,日军加强扫荡,在整个华北根据地实行三光。无数中国男人战死沙场,老弱妇孺被机枪处决甚至活埋。

但是这些统统和胡适都没有关系,中国亡不亡,他根本不在乎。

回想遍读所有胡适的作品,他充满了对民主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感悟、人生的思考,但是,他永远都不会去注视日寇屠刀下的人民,饥荒下绝望的灾民,他笔法精致,思想深刻,和70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共鸣,却完全不属于上世纪40年代苦难深重的中国,他永远也写不出夏衍的包身工这样的作品。

胡适,属于21世纪,他的所有作品中,没有20世纪的中国。

1937年年底,南京失守,我30万同胞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有人问:那些遇难群众为什么不撤离?

问这句话的人,都没有被生活毒打过,或者认为振臂一呼,一切都那么简单。

实际上,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主动组织过民间机构和百姓的内迁,尽管在执行层面上存在种种问题,但最终政府行为和百姓自发行为的合力,还是得以让南京市的居住人口在半年内从100万左右减少至约50万「不含士兵」

但对于多数底层人民来说,实在是没办法撤离。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举家搬迁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工程,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闻一多在1937年7月的家书中写道:我自己出门的本事本不大高明,再带三个小孩,一个老妈,我几乎无此勇气。

闻先生当时是清华大学教授,民国期间教授的生活优越,尚且如此困难,对普通人民来说有多难?想想他们需要把自己的田园家业全部留在脑后,而前方又很可能举目无亲、衣食无靠。再想想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有多少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此外,在整个南京城搬迁之时,可不是我们看明星演出买黄牛票,可能拿命都换不来一张船票,那个年代有几个人有车,只能完全依靠脚力,而无论哪种,长途跋涉都要求充足的经费,哪怕步行也需要负担吃住。

亲历淞沪抗战的阿垅在南京血祭里也写过一则故事,南京保卫战前夕,宪兵们奉命督促辖内区域的居民撤离南京,因为之后就要放火烧毁那一带的房屋,一个宪兵费尽唇舌,还是剩着几家死也不搬。其中一家,一个寡妇,指着屋里卧病在床的婆婆和几个小孩问宪兵,我怎么搬?

而这些,胡适自然是永远永远不会体验到,他的生活逍遥自在,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自己青年时喝花酒、玩牌局的快活,底层人民的哀嚎,和他毫无关系。

他看到的都是南京上海的高端生活,他振臂一呼:凭什么让大家上战场,自由最可贵。

所以,胡适会在日寇入侵之时,加入低调俱乐部,宣传投降言论,意思是:抗战是所有人的自由,你不想抗战,你就别抵抗了,反正也打不赢。

输赢和他们都没有关系,上海丢了,南京丢了、武汉丢了、济南丢了、北京丢了…..这都不关胡适的生活,千万人民被日寇所屠杀,所劫掠,在哭泣在哀嚎,这些胡博士都看不到也听不到。

国土沦陷之日,他只需要一张机票,飞抵纽约,将百万手无寸铁的民众,留于日寇屠刀之下,至于他们的死活,有什么关系。

自由主义者的眼中,只有自己,他们也有善恶之分,但他们永远看到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他们会给流浪狗包扎伤口,他们会接济路边的穷人,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视而不见。

如同胡适,虽然日记中记载自己多次嫖妓,但胡适也是个典型的妻管严,同时,对自己的母亲也很孝顺,但他心中的世界就那么一点。或者说1938年的4亿同胞,绝大多数在他眼中都不是人。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