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科:宋氏三姐妹
宋氏三姐妹,即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19世纪末生于上海,祖籍广东文昌县(今海南文昌市),是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宋庆龄成为国母,爱国爱民,万民景仰;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呼风唤雨;宋蔼龄联姻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天下。她们对20世纪的中国拥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因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家庭组成
三姐妹的父亲是宋嘉树,海南文昌人,母亲是倪桂珍。母亲倪桂珍出身上海,她这一支母系祖先可以追溯到明末大学士徐光启。宋美龄父亲宋嘉树,又名宋耀如,宋耀如初期并不姓宋,而是姓韩,名教准。宋庆龄祖父韩宏义是个农民,韩教准(宋嘉树)是其次子。韩宏义夫人为王氏。由于家境贫寒,韩教准12岁时就飘洋过海,到美国找堂舅父谋生,韩教准舅父姓宋,是旅居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经营丝茶生意的侨商,他没有儿子。韩教准就被舅父收为养子。
大姐宋霭龄,1889年7月15日生于上海;1914年在日本与孔祥熙结为夫妇;1973年10月19日在美国纽约去世。
二姐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1915年和孙中山结婚;1981年5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
三妹宋美龄, 1897年3月5日生于上海;1927年与蒋介石结婚;2003年10月24日,在美国纽约逝世。
宋家所有成员:宋蔼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按年龄从大到小)
宋霭龄
宋霭龄,(1889-1973),文昌人(今属海南),生于上海。1904赴美国留学,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1910年毕业后回国。1912年任孙中山秘书。”二次革命”失败后与父亲宋嘉树去日本,仍任孙秘书。1914年9月与孔祥熙结婚。婚前介绍妹妹宋庆龄接替自己的秘书工作,孙中山表示同意。1915随丈夫回故里省亲,帮助丈夫主持铭贤学校事务。1927年支持蒋介石”清党”反共,促成蒋宋联姻。1929年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支持蒋”剿共”。抗日战争时期与庆龄、美龄共同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支持中国工业合作社,参与组织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创办全国儿童福利会,担任香港伤兵之友协会会长。1947年去美国。1973年10月19日在纽约病故
宋霭龄,自上海出发来到美国,开始了自己的留学历程。宋蔼龄在美求学却是十分轻松而愉快的。宋蔼龄就读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位于佐治亚州的梅肯市,濒临奥克穆尔吉河西岸。市内林木葱葱,幽静闲雅。
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创立于1836年,原名为佐治亚女子学院。1843年改名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附属于联合卫理公会教堂。当初学院规模不大,仅有一幢主楼,学生自然不多。其学生来源一般都是南美富裕人家的小姐。后来才增建了配套建筑。二十世纪初,主楼由希腊复兴时代的建筑风格改为维多利亚式的华美楼房,又增盖了双层斜坡式楼顶,使之成为”教育用房之最完美的大厦”。
学生宿舍在顶楼且内部装备舒适,有大洗脸室和更衣室,每层楼还有一间浴室,里边有浴盆和瓷制便器。1900年学院又建了一座附属建筑,以为新入学的住宿生提供住处。校园内清静、舒适的环境,为来这里读书的女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宋耀如的3个女儿:宋蔼龄、宋庆龄和宋美龄,都曾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读书。后来,这所女子学院也因培养了宋氏三姐妹而名声大振。
宋霭龄最初在学院里的”预科班”学习,与她未来的丈夫孔祥熙一样,她也是这里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开始的时候,人们都用一种好奇的目光看待她,用一种说不清楚的复杂心理对待她。宋蔼龄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最初她含蓄持重,落落寡合,不苟言笑。就好像全校的学生里只有她懂得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服饰打扮,不在于她的外表而在于她的学问。
平时没事的时候,宋蔼龄就会站在一旁,去欣赏和研究其他学生的美式服装。宋蔼龄能从一个人的服装上推算出每个同学的父亲到底拥有多少财产。当然这种推断都是她心里琢磨出来的。宋蔼龄的同学们都把她的沉稳含蓄看成羞怯,而且都以为这个矮胖的圆脸中国姑娘不会给她们构成任何威胁。
但是,宋霭龄的学习成绩异常突出,尤其是数学成绩,是所有同学都望尘莫及的。
慢慢地,同学们发现这个看上去很庄重、很严肃的中国姑娘,实际上待人非常坦率和友善,并且热情、开朗,很好接近,在音乐和表演方面也很有才华。于是,宋蔼龄成了同学们喜欢谈论的”热点”人物。
自从同学们发现了这位中国姑娘的真正性格后,闲暇时都愿意聚集在她的身边,或者怀着极大的兴趣挤进她的宿舍,聆听宋蔼龄用甜甜的声音,讲那遥远而神秘的东方故事。宋蔼龄的故事永远也讲不完,她的宿舍成了同学们的”俱乐部”。宋霭龄的嗓音甜润而宏亮,在家父亲又教过她唱歌,这使她在演出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每当学校集体活动或联欢时,宋霭龄自然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
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格里院长的太太格里夫人。
格里夫人是个和蔼可亲的热心肠妇女。是她尽力设法使宋蔼龄不感到拘束,慢慢地宋蔼龄对格里夫妇产生了终生难忘的感情。宋霭龄变了,变得更加能适应美国的环境。她穿的全是美国服装,还学会了五花八门的美国俚语,且英语口语也运用自如。到美国仅1年宋蔼龄就剪掉了辫子,梳起了流行的高发式。
宋霭龄的成长还得益于父亲的指导。宋耀如经常写信给自己的女儿,向她介绍最新的上海情况,推荐有关的中国历史书籍,鼓励她要自己努力。宋霭龄从父亲的信中得到了启示也得到了力量,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用东方人的眼光看,宋蔼龄的长相并不漂亮,她的外貌常常使人发生误会。有一天、威斯里安学院的一位教授打量了她一下,说宋蔼龄已经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美国公民”。宋蔼龄听了非常生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反驳说:”我不是美国公民,而是一位中国公民,并且我为自己是中国公民而感到骄傲。”
宋霭龄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极为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中国的落后和美国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宋蔼龄不愿做美国公民,而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公民而感到骄傲呢?也许是因为她的出身、她的家庭以及受的传统思想的影响造成的,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宋蔼龄自始至终都有一颗不变的爱国之心。
为了这位教授的一句话,也为了她初来美国时所遇到的遭遇,宋霭龄的心里始终憋着一股火。这股火一旦遇到机会,就会发泄出来。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1906年1月,宋蔼霭龄经学院特别批准到北方去了一趟,原因是她的姨夫温秉忠到美国的首都华盛顿来了。温秉忠是受慈禧太后的派遣,率领一个清朝教育考察团来美国考察美国教育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宋蔼龄的姨夫温秉忠率团来到了美国。宋蔼龄立即前往华盛顿看望姨夫。见到温秉忠之后,宋蔼龄非常高兴,这毕竟是她来美国后第一次见到来自故乡的亲人。
随后,宋蔼龄作为温秉忠的客人,一同出席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中国教育代表团举办的招待会。席间,宋蔼龄就自己初来美国时的遭遇,向美国总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批评了美国的”民主”。当时,这位美国总统也许是被眼前这位中国姑娘的气势给”镇住”了;据说,罗斯福总统当场向宋蔼龄表示了歉意。
当时,宋蔼龄的父亲宋耀如也正在美国为同盟会进行募捐活动。他从当地报纸上得知爱女的表现时非常激动。消息也在同学们中间传开了。宋蔼龄成了新闻人物,大家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她,向她打听当时的情况。
而最令同学们羡慕的还是宋氏三姐妹相聚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情景。
宋蔼龄和姨夫温秉忠在华盛顿参加完有关活动后,又前往纽约。在纽约,宋蔼龄和自己的父亲宋耀如重逢了。站在父亲面前的宋蔼龄已经不是两年前离家时梳着一根大辫子、脸上充满稚气的小姑娘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位操着一口流利英语且打扮入时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妙龄少女了。宋耀如看着两年独立生活给女儿带来的变化,心里溢满了欣慰之情。
父女俩从纽约分手后,宋蔼龄返回梅肯市,宋耀如随着温秉忠渡过哈得孙河,到新泽西州的小镇萨米特去参观克拉拉·波特温小姐创办的一所朴实无华的学校。宋耀如很喜欢这所学校的气氛,所以他当场询问波特温小姐,是否愿意录取他的女儿宋庆龄和宋美龄来这里就学。
波特温小姐欣然同意了宋耀如的要求。
宋庆龄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中华民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要逮捕孙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队包围了总统府。凌晨两点钟,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叛变的部队要攻打孙中山住的越秀楼了。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起撤离,宋庆龄想:如果和孙中山同时撤离,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军发现,于是她坚持自己留下,使敌军误以为孙中山还在,不会过早冲进府来.这样就能掩护孙中山秘密撒离。孙中山坚持要宋庆龄一起走,宋庆龄却坚定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
孙中山只得忍痛和宋庆龄道别。他身穿长衫,头戴礼帽,肩背药箱,化装成去急诊的医生,由护卫带着出了总统府,避过叛军,平安地登上了永丰兵舰。按照和宋庆龄事先约好的信号,鸣炮三声,表示平安到达。炮声传到了越秀楼,宋庆龄放心地对身边的人说:”先生平安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凌晨两点半,叛军果然开始向越秀楼进攻,枪炮声不断。越秀楼上的五十余名卫士奋勇抗击四千余名叛军。一直坚持到早上八点钟,宋庆龄认为自己再留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才决定冲出包围圈。这时,叛军杀进了总统府,府内士兵向外冲,一片混乱。宋庆龄化装成士兵由卫士护卫冲出大门。遇到叛军阻拦,宋庆龄急中生智,打开手里的包袱,把钱物撒在地上,叛军立刻哄抢起来,宋庆龄和卫士乘机逃了出来。他们刚走不多远,忽然发现前面街道拐弯处过来几个敌兵,宋庆龄和卫士们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间,骗过了敌兵。等敌兵走远后,他们连忙爬起来,藏到一户人家去,才躲过了这次危险。
最后,宋庆龄和卫士们也终于安全到达了永丰舰,和孙中山会合了。在场的人无不佩服宋庆龄的机智勇敢。
20世纪40年代初,日裔美国人有吉幸治曾跟随美国的史迪威将军到中国来支援抗战。因为宋庆龄跟史迪威的关系很好,有吉幸治跟宋庆龄也有了一些交往。二战结束,有吉幸治作为军调处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被派往延安。他在写给美国的一些报告里,对这些中共的高层领导人及延安的民主气氛、中共当时的方针、政策等予以高度赞扬。赫尔利当时认为他替共产党说的好话太多,对他很不满意,于是把他召回了美国。有吉幸治回到美国后,办了一个左翼报纸,仍在舆论上支持中国共产党。
1951年,美国实行麦卡锡主义,制裁亲共人员,有吉幸治被抓入狱。消息传到北京,宋庆龄焦急万分,她要帮助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当时两国关系正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尽管那时宋庆龄已是副主席,依然无法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帮助有吉幸治出狱。无奈之下,她将身边的一套珍藏多年的纯手工织成的绣服,托人带到美国交给有吉幸治的家人,希望他们将绣服变卖,用于支付聘请律师的费用。
这套绣服是宋庆龄母亲的结婚礼服:一件上衣,一条裙子。当时宋氏三姐妹中,母亲最喜欢宋庆龄,但她坚决反对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姻。后来婚姻成了既成事实,宋庆龄主动与父母亲近,以补赎歉疚之情。一段时间后,家里就承认了她与孙中山的婚姻,当时还送了一些陪嫁品。陪嫁品中最珍贵的就是这套绣服,所以宋庆龄很珍视它—因为这是她的家族承认她与孙中山婚姻的一种珍贵证物。既然这套绣服对宋庆龄如此重要,可为什么她要把它捐出去呢?捐别的财物进行援助不行吗?
宋庆龄的一生中,在经济上没有接受家里的任何财物,孙中山也没给她留下任何财产,她完全靠自己的工资过日子。
当时,宋庆龄拿的工资是行政一级,月薪579元,是中国官员里唯一一个拿到这个高额工资标准的。当初工资定级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宋庆龄等都是一级。后来因为经济困难,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都是共产党员,于是主动把工资下调至3级即404.80元。宋庆龄当时不是共产党员,所以她的工资没动。然而,工资中的一大笔被宋庆龄自己掏钱花在外事活动方面,原该国家每月应给她300 元补贴,用于正常的外交开支,但宋庆龄从没领过一分钱,就连国家安排照顾她起居生活的保姆的工资,宋庆龄也始终坚持自己承担。上海的李燕娥跟了她52年,北京的钟兴宝跟了她也有几十年,她们这几十年的工资都是由宋庆龄个人来负担的,这就是宋庆龄为什么没有积蓄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这件宋庆龄身边最宝贵也是最有价值的绣服,第一次飘洋过海被送到美国。有吉幸治的妻子手捧绣服,激动得热泪盈眶,她没有把它变卖,而是一直珍藏在家中,直到丈夫出狱。
1970年,出狱后的有吉幸治受宋庆龄之邀,在离开延安20多年后,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把这套绣服放在箱子里带到宋庆龄的住处,饱含深情地说:在我遭遇不幸的时刻里,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帮助,但这套衣服太贵重了,所以我要送还给您。宋庆龄说:这东西我已经给了你,它属于你,我不能再收回。有吉幸治只好又把这套绣服带回了夏威夷。
有吉幸治将这件珍贵的礼物仔细地收藏起来,并把这段故事告诉给了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儿子—小有吉幸治。同时,有吉幸治向宋庆龄寄来两大箱子名叫鹅掌红的鲜花,这是美国夏威夷的一种特产,当时中国还没有。宋庆龄非常喜欢这种英文名字叫”安多利恒”,代表吉祥如意的花。
1976年,有吉幸治在美国的家中去世,但是寄往中国的安多利恒花并没有中断。他的儿子小有吉幸治,继续着父亲的遗愿,依然每年给宋庆龄寄去吉祥如意的祝福,并一直珍藏着宋庆龄当年送给他父亲的那套绣服。一天,小有吉幸治接到一个从纽约博物馆打来的电话,问他能否把这套衣服送给他们?小有吉幸治说:不行,我想把它送回给中国。过了几天,那人又给他打来电话说:那我们就买下它吧!2万5千美金怎么样?小有吉幸治说:先生,不是你所说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开价,比如这绣服,就是永远也不能卖的,它没有价格,即使天有价,地有价,这绣服也没有价!1981年,在宋庆龄去世几个月后,小有吉幸治将这套绣服送回了中国,当时是交给了廖承志先生,廖承志先生又把它送回了宋庆龄故居。这套几渡重洋的结婚礼服,最后还是回到了宋庆龄身边。
在这套绣服在展厅里展览时,小有吉幸治作为一个旅行社的负责人,从1984年到2002年,一共带着美国游客,到宋庆龄故居来参观了54次,他个人捐了54次款,累计约7千美元。小有吉幸治为宋庆龄寄花一直寄到2000 年止,因为那年,他发现安多利恒花已经引进到中国来了,他想宋庆龄的在天之灵已经能够感受到中国大地上安多利恒花的芳香
宋美龄
宋美龄(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3日)祖籍海南文昌县,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宋霭龄、宋庆龄的妹妹。作为蒋介石的第二任妻子(除原配以外,蒋尚有一位妾侍和一位情人),宋美龄在近代中国历史与对外关系(特别是对美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父亲是上海传教士及富商宋嘉树,母亲倪桂珍。她8岁时到美国,曾在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MA)就读,后转读到韦尔斯利学院。
宋美龄的父亲宋耀如原来是名牧师,又叫宋嘉树、宋查理。他本姓韩,名字叫做韩教准,在家排行老二,其父韩鸿翼当年是一个普通商人。宋耀如小时候家境渐趋穷困潦倒,他过继给一个姓宋的堂舅,改姓宋。他的这个堂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开办了买卖兴隆的丝茶商店。宋耀如于1889年来到上海,后来成为一家印刷厂的主人。
宋美龄出生时,宋家已是上海有名的富裕人家。她自幼娇生惯养,十分任性。三姐妹中,父母最宠爱的就是宋美龄。就长相而言,美龄像二姐庆龄多一点。就性格而言,她像大姐霭龄,庆龄比较文静、温柔,美龄则像大姐霭龄一样显得傲气逼人。
宋美龄5岁的时候,就跟随姐姐们进入马克谛耶学校幼儿班学习,后来由于出荨麻疹,家人单独请人在家中教她念书。
《宋家王朝》一书中说:美龄则是一家之霸。她长得圆胖,人们都叫她”小灯笼”。她孤芳自傲,无人敢理。她生性超然脱俗,精力旺盛。她崇拜勤奋的大姐霭龄,霭龄发号施令、处理家务事时,美龄总是在一旁细心体察,仿佛在做霭龄的艺徒,准备将来取代姐姐的角色。
宋美龄自己说:”起初,我母亲把我打扮成小女生的样子。但是后来,我稍长大一些,一切行为举止愈来愈像顽皮的小男生,所以母亲就把我哥哥的衣服拿来给我穿,但因为哥哥长得太快了,每三四个月就得换新的衣服,所以我从哥哥那儿拿来的衣服穿也穿不完。”
1904年5月,年仅15岁的宋霭龄去美国学习。1906年,宋耀如赴美国为宋庆龄、宋美龄赴美国学习作了安排。1907年夏,宋美龄跟随二姐宋庆龄在二姨夫温秉忠夫妇的带领下赴美国学习,时年10岁。
在美国,宋美龄先在新泽西州小镇萨米特念书,后到佐治亚州德莫雷斯特念书,后来又到魏斯里学院与二姐宋庆龄做伴。宋美龄在魏斯里学院当了3年”自由旁听生”。1912年成了该院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美龄与庆龄不同的性格给学校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3年秋,她转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学院学习,目的是为了与她哥哥宋子文(当时就读哈佛大学)离得近一些。宋美龄在韦尔斯利学院学习4年,主修英国文学,兼修哲学。在韦尔斯利学院,宋美龄曾与来自江苏的哈佛学生李彼得订过婚,但婚约只持续了几个星期就解除了。
1917年夏,宋美龄结束在美国的10年生活返回上海。由于宋美龄自幼旅居美国,回国时对汉语相当生疏。于是,她苦学汉语。很快她就能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公开发表演讲。
宋美龄还加入了基督教女青年会,协助该会从事社会工作,同时她还是全国电影审查委员会的一名成员。上海市参议会也破了先例,聘请她参加童工委员会。在此之前还未有一个中国人得到过这样的职位。青年时代的宋美龄曾去上海的一些学校任教。
宋美龄回国后仍与美国人保持往来。就在其回国的第二年春天,宋耀如的美国朋友卡尔访问上海,宋美龄帮助父亲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美国朋友,还陪其赴宴,与孙中山晤谈。
1918年5月3日,宋耀如病逝,宋美龄与两个姐姐一起料理丧事,接着姐妹三人就各奔东西。宋庆龄南下跟随丈夫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宋霭龄也随孔祥熙而去,只留下宋美龄随母亲在上海居住。
1920年与蒋介石初次见面,被蒋介石热烈追求。宋美龄要求蒋介石先行与所有妻子妾侍解除婚约才答应他的追求,结果二人于1927年12月1日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结婚仪式,此一结合曾被一语双关的称为”(蒋)中(正)(宋)美(龄)合作”。在西安事变中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使被软禁的蒋介石获释,随后对蒋之政治活动多有襄助,她曾负责当时中国空军之组建。
1942年蒋介石、宋美龄与史迪威将军在缅甸她在对日抗战之际,赴美国募款,并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劝说美国将注意力从欧洲战场转移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中国赢得了美国的同情,战时,她为国军缝制军服的照片成功地激起许多中国人民的爱国心。1943年宋美龄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和年度风云人物。
战后,宋美龄姐夫孔家与宋家所形成的孔宋集团在政治力的默许下,在贸易特许权、金融等等方面上下其手,被许多近代史研究者认为是导致当时中国国民党形象败坏的主因。
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在大陆地区撤退后, 她曾赴美国居住,后又回到台湾襄助蒋介石,并创办中华民国妇女反共联合会、华兴育幼院等等。她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共产党,并曾发表”给廖承志的公开信”、”为劝告邓颖超信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公开信,甚至为此和二姐宋庆龄怄了一辈子气。1988年李登辉担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时,她发表了”老干与新枝”演说,是她最后一次在台湾公开政治场合发言。1994年后长居纽约,2003年于纽约逝世,享年106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领袖及夫人中最长寿者。
宋美龄病逝纽约,台湾政府通过台湾行政部门会议决议,”总统”陈水扁颁布褒扬令给予褒扬,并致送”国旗”覆棺。褒扬令原文为:”故总统蒋中正夫人宋美龄女士,资赋颖秀,维四岳之通灵;才慧双修,随百花而诞降。早岁负笈游美,卒业麻州卫斯理女子学院,学贯中西,超群拔萃;相夫弼政,沥胆披肝,历经开国、靖难、剿共、抗战、戡乱等诸役,尤以西安事变,蹈危履险,深入虎穴,厥绩至伟。抗日战争期间,周旋坛坫,应邀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演讲,蜚声海甸,巩固中美邦谊,终至胜利。出席开罗会议,确保中国领土完整,盛誉扬辉,贡献至巨。为中国空军建军,展布新猷;创办华兴育幼院,施爱遗孤;成立中华妇女反共抗俄联合会,恢弘妇权;筹设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泽惠群民。综其生平,跨历三世纪,惠爱在朝野,简册留芬,允垂世范。上寿归真,殊深轸悼,应予明令褒扬,以示政府崇念懿德之至意。总统 陈水扁。”概述了宋美龄的一生。
由于家属认为宋美龄已经入殓,陈水扁致送”国旗”与连战致送党旗到纽约后并未举行覆棺仪式。宋美龄与宋子文、宋蔼龄都安葬于纽约家族墓园。
本是客家女
据《宋庆龄年谱》记载:”父亲宋嘉树(1866-1918年),原名乔荪,字耀如,西名查理琼斯宋。原姓韩,是客家人韩宏义之子,由于12岁时过继给宋姓舅父,遂改姓宋。”
《宋庆龄的故乡—文昌县》则写到:”宋庆龄的祖父韩宏义是海南客家人,远祖则是中原汉人,原住河南相州安阳……在南宋时期,由于中亚部族侵入时中原人相继南迁,其中有个叫韩显卿的人,先到浙江会稽县任县尉,后又入粤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渡琼州海峡,定居文昌锦山。”中原汉民南迁形成了南方汉族客家民系,宋庆龄祖父韩宏义是海南客家人,仍说客家话,保持客家风俗。如今海南已有数十万客家人,他们仍保持客家风俗,并说着有古汉语特色的客家话,传统风俗中透露着古中原文明的印记。到清代这一系韩氏后裔居住在罗豆市圮乌坡村,后又迁到昌洒区古路园村。宋庆龄远祖的神主牌一直安放在罗豆市圮乌坡村,1950年,回国不久的韩裕丰还到那里去祭扫。这些神主牌在1953年被毁坏了,但宋庆龄近代的祖公牌还放在昌洒祖居内。
台湾学者陈运通主编的《客家菁英》一书中,以《客家女儿永远的第一夫人宋美龄》介绍道:”活了106岁,跨越三个世纪的蒋夫人宋美龄女士是客家人。””现任台北市北区客家会会长刘兴明证实:当年刘兴明会长考上圆山饭店电工,慢慢培养成为高级主管,都是由于蒋夫人的提拔,蒋夫人叫他小刘,有空会找他用客家话聊天……”宋氏家族本是客家人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历史
三个姐妹,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生、成长于同一个相当开放的家庭。共同有着一双可敬的爱国的父母,有着大致相似的快乐的童年,那时她们相互之间友爱甚笃,亲密无间。稍长后,又都在美国受了西方民主主义的教育。然而,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政治大风暴中,她们却分道扬镳,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她们之间的思想分歧、性格差异、感情纠葛及命运安排是那样地不同一般、错综复杂和引人人胜,简直超过所有的民间传说故事。如果有熟知其幕后情节的人,将其娓娓道来,一定可以成为传世之作。可惜,许多历史文献得留待后人去慢慢发掘。时人如我辈,只能根据眼前仅有的一些材料,简略概述而已。
令几乎所有世人惊奇和敬佩的是:”四一二”蒋介石在中国开始大屠杀之后,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体质娇弱的孙夫人却意志如钢地继续高举孙中山的革命火炬。张戎和哈利戴在他们合著的《孙逸仙夫人》中曾评价她当时的处境说:”尽管她蜚声中外,要使人听到她的声音却是十分困难的。她必须保持自己独立的地位,不得不找一个安身之地……庆龄去莫斯科不仅因为莫斯科是一个安全的避难所,而且这一行动的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声明。”
他们还引述了一个与庆龄同船赴苏的年轻共产党员的记述说:
“我们从底舱爬出,来到甲板上,仿佛获得重生。秋天的晨哦使我们精神焕发,我们高兴得跳起舞来,高唱《国际歌》。轮船向大海驶去,越走越远,渐渐地,祖国的海岸从视线中消失。此时此刻,波平如镜,我们安静下来,陷入沉思之中,我们斜依船栏,呆呆地凝视着远方,思潮汹涌澎湃。作为个人,我们的生活开始了新的一章,似乎中国的革命也开始了新的一章,它的字字句句都将用子弹和鲜血书写。”
庆龄是否包括在”我们”之中,作者没有说,但作者既然在描述庆龄赴苏时专引这段描述,想必是认为这段描述可以反映当时庆龄的心情吧。
这两位作者继续说:”在苏联那是最糟糕的一个时期,中国革命成为导致斯大林和托洛斯基最终分裂的三个主要问题之一。斯大林对中国的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
许多有关苏共党史的议论应该留给苏联人民去评论,此处我们不再转述。我们知道的是,庆龄在苏联受到苏联人民和青年的热烈欢迎。不论在海参崴她从海上转向陆地时,还是在火车沿途直到莫斯科,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情意时时在温暖着庆龄的心。这从她在苏联所发表的《在莫斯科发表的声明》、《向苏联妇。女致敬》、《写给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年青一代〉》诸文中,处处都有所流露。从宋庆龄个人命运及政治生涯来说,1927年无疑是一个低潮时期,但这位坚强的女性却从未忘却她肩负的历史责任。她一再地代表中国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左派向苏联人民表示谢意;不断地向全世界宣告那些背叛孙中山的国民党冒牌领袖;同时不断地阐述中国的形势,精辟地指出”革命的失败纯粹是表面的。从地理上来看,这个失败似乎是很大,但地理是会骗人的”。
“我们已经听到在名义上受反动派控制的地方发生暴动的消息。在目前,这些暴动似乎是分散的,这里一起,那里一起。但是酿成这种暴动的酵母却遍布国内各地。从遥远的华南到长城内外都将沸腾起来。这表示了一个不可征服的民族的高度决心,不论阻碍多么大,压迫多么残酷。这就保证了表面混乱的目前阶段将要过去,中国将要得到自由。”
从那时到如今,长长的六十年已经过去。我们今天重读这些文字,却不能不使我们深深感动和深为惊讶:因为它不但使我们看到这位伟大女革命家的心胸多么开阔,眼光多么深邃,信念多么坚定,甚至还能感到她那伟大的心脏还在跳动,她那沸腾的热血正从我们的血管中流过。
而她那时才不过仅仅三十四岁,拖着饱经创伤的病弱之躯。据许多文字记载,庆龄那时的处境真是再糟也没有了。她几乎没什么经济来源。关心她的慈母已被大姐霭龄送去日本,她的家庭成员无论自愿还是被迫几乎都已联盟起来反对她,她也决不愿从这个聚敛丰厚的豪门得到半点资助。孙中山留给她的全部遗产只是上海莫利哀路的那幢房子与藏书。她从武汉政府得到的那点微薄收入早已用光。她在寒冷的莫斯科,却连御寒的皮大衣都没有。十一月庆龄应邀去参加十月革命节观礼,她在寒风凛烈的红场站了五个小时,与她一同访问莫斯科的国民党另一左派陈友仁的儿子陈丕士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那天正下着大雪,天气极冷,我们还不懂得要带着报纸去垫脚的窍门,所以双脚冻得冰冷疼痛。我穿的是橡皮底的鞋,在某种程度上还能略略隔点寒气。但我父亲和孙夫人则不堪其苦。他们穿着薄底皮鞋,外边加上橡胶套鞋……”
如果说,对于庆龄这样生长在中国南方的女性,严寒还能凭她的意志力忍耐的话,感情上的打击却几乎使她那敏感的心破碎了。首先是她的挚友,陪她从上海莫利哀路偷偷上船赴苏的雷娜·普罗梅逝世了。雷娜是个美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年轻活泼,热爱生活,曾积极支持庆龄的革命主张,庆龄也很爱她。她在陪庆龄赴苏时还很健康,以庆龄的保护者自居,然而在途中就患起头疼病来,且持续高热,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在莫斯科多方医治无效,终于谢世。庆龄又一次为自己挚爱的人面对死神。
她变得从未有过的憔仲,然而仍然是那样美。”一个哀婉动人的形象”,文森特·希恩回忆说:
“在葬礼举行的那天下午,我们经过数小时的跋涉,穿过莫斯科,到达新建的火葬场。参加葬礼的有中共。苏共及美共的代表团,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与雷娜素不相识。那天天气寒冷。途中,我注意到了孙中山夫人那瑟瑟发抖、微微弯曲的身影。她从中国方面的收入来源已告断绝,而她自尊自重,不愿接受陌生人的资助。她连件冬大衣都没有,只裹着一件单薄的黑斗篷,在阴冷刺骨、冰雪凌凌的街道上缓慢地行走着。苏联外交部借给她的一辆轿车就跟在送葬者队伍的后面,至少车子里总要暖和些。我曾劝她上车,但她不肯。她两臂交叉,低垂着端庄秀丽的脸,一步一滑地穿过了这个城市。仅仅几天之前,她的病才痊愈,脸色仍是十分苍白。甚至透过那使万物飘忽不定的寒雾,我仍能意识到,宋庆龄现在是所有流亡者中最孤独的人了。她正在早降的夜幕中紧跟着她那公而忘私的朋友的灵枢之后战栗前进。”
然而打击还远未结束。第二个沉重的打击是她从报上看到,她的小妹宋美龄在上海与她所极为痛恨的那个人一一蒋介石结婚了。婚礼极为铺张,在豪华的大华饭店舞厅中举行。来宾据说有一两千人,贵宾有英、美。日几十个国家的领事和国民党军政要人。孙中山的巨幅画像挂在临时搭起的台上。蒋介石礼服笔挺,宋美龄珠光宝气。男女傧相双双对对,在喜气洋洋的乐队的管乐齐鸣中缓缓走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孙中山遗像台前会合,面向孙中山遗像鞠躬,然后向两边的旗子鞠躬,煞有介事地做出一副接班人的姿态……
次日,《纽约时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婚礼,全国及世界各种报纸都按其所能及所需大肆宣扬。世人们普遍的印象是宋家这位新成员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紧接着,蒋介石发表了一项声明,说他已准备再度指挥军队……
而此时,在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莫斯科,宋耀如的”雪孩子”、宋家的”白雪公主”正卧病在床。仍然是那个《纽约时报》,早些时候在一篇报道中不负责任地说她即将与陈友仁结婚,给因好友刚刚弃世而心境凄凉的庆龄雪上加霜。也许她原来还在思索到底是蒋介石阵营中哪些鹰犬在对她恶意中伤,至此,已真相大白,原来对宋家这一个女儿的诽谤只是为了要为宋家的另一个女儿开拓道路。既然孙中山的遗孀已经下嫁给那位正在流亡的”凡夫俗子”,那么,中国的第一夫人自然非现任南京的委员长的新娘莫属了。
一个人无论怎样心地善良,这时面对如此赤裸裸的卑鄙勾当,恐怕也不得不有所思量。何况,庆龄在和孙中山结合后已见过太多的变节、背叛,见过兄弟为利反目成仇、亲人因权而拔刀相向的丑剧。因此,当不久后传闻这致命-击的设谋者不是别人,而恰恰是她嫡亲的大姐霭龄时,庆龄也未必再会替她辩诬了。
病卧在冰冷的旅舍,面对着窗外的飞雪,我们的庆龄这时想了些什么?是想起了小时和姐姐一起在院子里和父亲进行雨浴?是想起了家中那融融的炉火旁的时光?是幼时慈母温暖的怀抱?还是成长后姊妹的情肠?也许,她会原谅姐姐如此无情只是为了她对荣华富贵的欲望。因为她听父亲讲过:霭龄的会算计、爱敛财是因为她出生在家道尚未中兴,宋耀如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刻。但她绝不能宽恕那个把她心爱的小妹、那个”小灯笼”骗到手中的政治流氓。记得早在广州时刻,蒋介石为了和中山先生有所攀附,曾向先生讨过口风,问他可否有幸向美龄小姐求婚?中山先生回答:恐怕没什么希望,但他允诺和庆龄商量。而当中山先生把这个情节告诉庆龄时,一向温柔敦厚的庆龄立即斩钉截铁地说道:宁可小妹死掉,也不能让她嫁给那个”蓝胡子”。
庆龄管蒋介石叫”蓝胡子”,是因为知道他一向眠花宿柳、声名狼藉,还是因为他已有众多的妻房?尽管传说纷纭,但她对蒋介石的求婚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行为的判断,是明如烛火,不容怀疑的。
也许庆龄可以一时忘记她的小妹早已不是那个单纯的”小灯笼”,但事实很快就使她清醒了。虽然美龄在结婚时谎称仅仅二十七岁芳龄,但实际上,她早是个已人而立之年、政治上极有野心的老姑娘了。否则,以宋家的名门巨富她的追求者众多,她又早已订婚……假如没有政治背景,从哪一方面来看,她也不会挑上蒋介石这么一个人的。
据报道:庆龄曾公开说过,美龄和蒋介石结婚,是”人为的安排”。而且她也相信宋家的主谋人是霭龄。因为精明的大姐认为这一婚姻符合大家的利益,尤其是宋氏家族的利益。此刻,霭龄所说的宋氏家族,自然是把庆龄排除在外的。但是,在孙中山在世时,她显然不这样认为,因为在庆龄广州遇难前,霭龄正带着以庆龄的教名罗莎蒙德命名的女儿在孙中山的总统府作客。那么,既然那个总统府已不存在,她为另一个妹妹再安排另一个”总统府”又何尝不可呢!
埃德加·斯诺曾披露说:”我在首次见庆龄时,她说’双方都是在婚姻上投机,没有什么爱情’。”十年之后,庆龄又对他说过:’如果没有美龄,蒋介石会比如今更坏得多。”
这说明,尽管庆龄此后一直几乎和姊妹们没有什么来往,关系相当疏远,但她心里一直是为她的小妹惋惜的。直到她临去世前几年,她还曾在翻箱倒柜时把三姊妹合影的照片给保姆看过,说:”美龄年轻时是很漂亮的,是不是?”她对照片凝视了一阵,又放回去了。但对霭龄,没有人记得她曾说过什么。
自从她们都成为政治人物,宋家和蒋介石联姻以示对庆龄的决绝后,庆龄和她们当然不能再有什么来往,不用说更不会一起在公开场合露面了。因此,项美丽所记载的十几年以后的那一场面,就很难不为关心和研究宋氏家族的人们所注目了:
“她们一起在香港饭店露面,并在那里进餐。这一行动使人惊异的原因有二:第一,她们三人当中没有一个人在如此场合出现过;第二,十年来,人们没有见到过她们三人聚在一起。”
“……她们靠墙坐着,注视着香港的所有名流、英国洋行经理和官员、漂亮的英国女郎以及几个中国富翁偕其夫人在那里又吃又喝又跳舞。”
“消息很快传开,顷刻间舞厅看来有点像温布尔登市的人群一样拥挤,一对对舞伴沿着长桌翩翩起舞,他们的头转来转去,好像猫头鹰把脖子伸得长长的,一双双眼睛按英国礼貌所允许的限度紧紧地盯着她们。千真万确!宋氏姐妹在那里,全都在那里:举止文静而衣着华丽的孔夫人,新近康复而容光焕发的蒋夫人,穿着黑色衣服、头发光泽、两眼露出愉快神情的孙夫人。”
“‘我相信他们两人在那里,’一位记者断言:’我不相信孙夫人在那里。她从来没有、也绝不会同其他两人一起光临这个大英帝国的前哨基地!”人们对此次露面,作出各种各样的评论和预测,但在庆龄说来,这是抗日战争的需要。从来,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她就去做。她是从不计较个人恩怨的,但她也不会因此改变她的人生信念,更不会改变对她妹夫或妹妹政治立场的看法,这原是不言而喻的。
此后,人们不断地报道三姊妹共同为抗战工作的消息,刊登各色各样表示她们亲密无间的照片。但庆龄与她的姐妹不同的是:她们是那样唯恐不引人注目地千姿百态地表演;而庆龄只始终如一地真诚地做着使她心安的一切。她设法团结更多的国内外人士参加她的中国民权保卫同盟,并使它成为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一个组成部分。她和三个她终身的友人,始终关心中国人民福利并长期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新西兰的路易·艾黎、美国的埃德加·斯诺及其夫人创办了工业合作社。企图改变农民的命运并使手工艺者、妇女、难民和失业者能从中得到利益、得到温饱并可逐渐自立。
与此同时,霭龄这位杰出的女实业家变本加厉地敛集财富。乔治·索克尔斯基在1937年2月号《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孔夫人在商界战胜了男性对手,”像孔夫人这类妇女,不需要平等的选举权。千千万万的选票都由她们指定。她铺平了道路,某个男人就获胜;她设置了一个障碍,他就要失败。她洞察舆论的第一个动向,她了解一个男人超过他的自我了解。她确实在登峰造极。”这位作者称她为宋氏家族的领袖。
美龄独揽空军大权,成为掌管空军人员纪律的总监。虽然,她曾规定:在这支部队中,行窃者处以死刑。但无数材料证明,在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中国大灾难中,她却过着极度奢侈的生活。她在访美期间使得原来对她极为友好的罗斯福夫人后来都十分头痛了,因为她把习惯于以最周到最高级方式招待一切国宾的白宫服务人员都弄得束手无策。这位满口”民主”、提倡”新生活”的中国第一夫人不但每天要多次更换她卧床的丝绸床单,还有着各种欧洲王公贵族都没有的骄奢讲究。此外她从不用铃,而是像非洲部落酋长召唤奴隶那样用轻轻击掌的办法招呼侍者,使得习惯西方民主的美国人大惑不解并感到屈辱。
至于她从美国将无数特制的华贵衣衫、首饰珠宝、古玩摆设成箱成箱地专机空运回国,被美国士兵在搬运中偶然发现,愤而撕裂掼碎的故事早已众所周知,就无需赘述了。
无数中外记者的报道中说过,后来也从美国政府的材料中透露:人们怀疑以支持中国抗战为名的大量美援军用物资在尚未启运离开美国时就变化成美元,源源流入宋氏家族的私囊。对此,至今也未见任何有力的反证。不了了之原是有力的中国式的武器。但霭龄、美龄这两位拥有中国最巨额财富的妇女,其财产来源既不属于父母遗产又非正常收入,则是尽人皆知的。
这就无怪乎这两位妇女无论是在执行公务,还是在从事”慈善事业”时,都特别需要像女演员一样,”仪态万方”地拍照,或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了。
时光流逝,大浪淘沙。当时吹捧这两位妇女的连篇累牍的各色文章早已烟消云散,当然也许还多少有点历史资料价值。但除了小说作家或学者研究之外,人们千方百计、全力以赴地追寻、探求,对其一言一行甚或一鳞半爪的行迹都弥足珍贵的,却只仅仅是对那另一位女性了–这就是那位始终杜绝奢侈,自奉甚俭,没有任何个人物质财富,却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精神财富和难以比拟的美的庆龄。
亡命追求显赫的终于沉沦,而远避奢华、默默奉献者却光照环宇、流芳百世,历史告诉我们的还少么?
这里,只不过又是一个”三姊妹”的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