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至明知张学良游荡花丛,为何苦等50年也不放弃
我们说道于凤至,脑子里浮现出的往往是:这是张家夫人。当然除却这个标签,作为一个独立的女人,于凤至仍然是很出色的,在内外交困之际,只身赴美,白手起家,在股票商场沉浮,硬是凭着自己过硬的知识和眼界,挣下了一份傲人的家业,为儿女,更为张学良的回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不是笼罩在张学良的光辉里,单凭这份履历,于凤至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也同样是响当当的。但事实往往与臆想不同,于凤至注定抛不开张夫人这个称号,或者她也从未想过要淹没掉张学良的光辉,因为从她18岁嫁与张学良后,她便把这毕生都全心的给予了丈夫。
很多人为于凤至不值,张学良是个心无居所的浪荡子,在女人堆里转来转去,从来没个定性,偏偏于凤至一片丹心如追逐日光的向阳花,一辈子逃脱不了对光的渴望。结果便是,苦等50年,终究也没能换来张学良的回首。
那么,于凤至究竟是为何对张学良如此执着,他明明知晓张学良的那些花红柳绿的旖旎之事,更有后来赵四与张的长相厮守,临到终了,也还始终翘首以盼?一个如此聪慧的女子,为何在张学良这条路上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爱得如此之深吗?
初见时的印象
于凤至和张学良的婚事是双方父母拍板决定的,张作霖与于凤至父亲有过命的交情,加之于凤至八字和名字都很合张作霖的胃口,他深信这个女孩子嫁入张府,将来会对儿子张学良大有裨益,所以积极在其中运作,要促成这桩姻缘。
但其实一开始,于家两老是不同意的,为什么呢?老两口疼爱女儿,认为像张府这样的官宦之家,免不了是要三妻四妾的,瞅瞅看张作霖就明了了,于凤至去了张府,日子八成是要难过的。张作霖是坚持要与于家做成这门好事的,脑袋瓜子一转,便拿定了主意,把张学良从家里叫了过来,让两个孩子自己接触。
张学良早早得了他父亲的指示,要娶于凤至做妻,因此来于府小住时,把这个大他3岁的女孩子,哄得十分高兴。于凤至晚年曾无限甜蜜地回忆昔年时光:汉卿处处依着她,说什么话他也都听,态度十分让人心悦。后来更是拉着她的手,郑重承诺,以后永远听她的话,绝不会变心。一个游遍花丛的老手和一个闺阁中纯白小丫头的较量,孰胜孰败,自是毫无悬念。
老两口一看于凤至喜欢,自然也就赞成了这门亲事,1915年,两人正式成婚。
婚后的日子
婚后,张学良在父亲的安排下,在部队当差。时局混乱,一方面军阀混战,另一方面日方始终虎视眈眈,张家父子尽力想要谋一条出路,而于凤至在这其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她眼界开阔,深刻认识到如果想要帮助张学良,没有知识是不行的,因此她在管理好大帅府的内务后,一有空闲便去沈阳大学学习,这让她迅速地成长了起来。
后来张作霖身亡,张学良一时之间无所依凭,多半都是于凤至从旁提点,帮他出谋划策,分析时局。张学良很能听进她的意见,但凡大事,都要跟她商量。
而张学良的这个态度,与蒋宋之间的模式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张学良携于凤至去南京拜访蒋时,见到了宋美龄。几人相谈甚欢,私下,宋美龄曾对着张氏夫妇二人随口提到:蒋先生待她是极好的,但是涉及到政事问题,甚少咨询她的意见。
那么这样两相一对比,张学良无疑便更显出了他的优势来。也难怪于凤至始终觉着张学良待她不薄。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而于凤至对张学良身边莺莺燕燕始终不怎么干涉,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张学良后来曾无意说起过。
那会儿于凤至的母亲还健在,有一年于凤至毫无预兆地病入膏肓,中西医轮换请来看却始终不见好,眼看着一日不如一日,渐渐地竟是有早逝的兆头。张府众人心里七上八下,张学良还年轻,身后又带着四个儿女,这以后日子要怎么过?于凤至的母亲也知晓这个难处,便和张学良母亲一起合计,于家那边还有一个年纪挺合适的孩子,是于凤至的侄女,招她入门,来打理他们以后的生活。
张学良听完这个话,便坚决反对,于凤至这会儿病成这样,合该是家人守在身边安慰鼓励,再不济也要陪她走完最后一程,却不想,这人还没走,大家伙儿就开始商量要娶新妇进门,这不是催着她去黄泉路么?张学良实在不能赞同这样的做法,便说让大家去问问她,要是于凤至自己也同意,那他就没话说。
没想到一通闹下来,于凤至却挺过了危险期,渐渐地好了起来。而且她心里却始终记着张学良在她病重时待她的那份好,考虑着她的心情,没有急吼吼地要与她分离。后来她对张学良的放任,多少也有这件事的影响。
张学良与赵四相知相守多年,后来又与她提了彻底的离婚,于凤至却坚持认为这些都是张学良在失去了自由后的迫不得已,所有这些都并不是他本意。
一纸协议被送到手边时,于凤至曾给张学良去电问询,张学良告诉她:我们始终是我们。便是这句话又再次把她牢牢钉在了这份感情之中,挣脱不得。她坚信张学良是无法高飞的笼中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