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划分了多少民族?
现在,就是新中国确定的民族数额是56个民族,对台湾的“高山族”因为时代局限,缺少甄别办法和统计数字,从而忽略了其内部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邵族、卑南族和雅美族等少数民族的划分,目前已确认的有13个,未确认的还有巴布萨族、巴赛族、洪雅族等至少10个。
那么民国时期,是划分了多少个民族呢?
民国时期,严格说应分两个部门,就是北京政府时期,或称北洋政府时期。是从1912年到1927年。以后是国民党时期,从1928年到1949年。
因为虽国民党政府还叫中华民国,但已经与北京政府的民国变化大了。一是国民党是靠北伐也就是武力推翻北京政府建立起来的,二是宪法、首都、国旗、国徽等都变了,三是国家机器,即政府军队等都完全换了。
先说辛亥革命开始之前和刚开始的那一段时期,革命党人喊出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目的就是建立只包括汉地18省的纯汉族的单一民族国家。
随着各地宣布独立,加上袁世凯开始与南方革命党谈判,要求继承大清国的全部疆域来建立中华民国,革命者们很快就意识到了错误,原先的口号不仅将导致法理失统,还会引发更激烈的南北对立,革命成功遥遥无期,内战将导致鲜血遍地,更有致清朝疆土陷入分裂的极大可能性。
在这个关键时刻,革命党人提出了新口号“五族共和”,指的就是汉、满、蒙、回、藏这五族,并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和“大中华”的思想。
这种“五族共和”实非革命党人的原创,在清末立宪运动时的口号就是“五族大同”,临时政府的这个口号是承袭而来,除了变君宪为共和,意涵并没有任何改变。
五族共和是北京政府时候提出的,国民党政府把以前的五色旗也废了,很少提五族共和了。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提的五族共和,并只有五个民族,而是指民国时期五个影响力极大的民族。
在民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五个民族分别是汉族、藏族、蒙古族、满族还有回族。
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和现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当时清朝的领土一共分为三大块:汉地十八省、满洲、蕃部。其中蕃部又分为蒙古、回部、西藏。五族之说即出自此。
汉,基本上是指世居在汉地十八省的人群。像云南、广西都属于汉地,那里的少数民族也被当成了汉族的分支,包括壮族。直隶,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
满,不用多说,也就是满洲人,清朝的统治族群,兴起于满洲一带(也就是满洲)。
回,指的是回部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多个民族的统称,包括现在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斯坦族等。
蒙,也就是生活蒙古草原的蒙古人。
藏,当时生活在西藏地区的人群。
实际上,当时的五族划分是个相当笼统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地域概念。虽然说的是五族,但并不代表其他民族不存在,只是没有被精确划分而已。
四大族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少族的原因
除了汉人之外,其他的四大族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区域实在太过于广阔,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又实在太过于庞大了。
他们四大族分别代表的是我国的四大区域:西藏、蒙古、满洲、新疆。
正因为他们在这些区域的影响力太大了,清朝皇帝是有特殊身份来统治各地,民国取代了清朝之后,他们为表示统一和五大族平等地位,所以单独排列了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汉、满、蒙、回、藏这五族并非现代的精准概念,而是一个更加宽泛的范畴。
汉族,除了现代意识上的汉族,还加上了苗族,这里的苗族的定义,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苗族,而是泛指的现在南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因为“苗族”世代与汉族杂处交融,汉化时间较久,所以都被概括在“汉族”的名义下。当时也不认可主要在广西的壮族,而只认为是汉族的一个支系。
满族,除了现在的满族,还包括现在的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东北的少数民族,还在清代,他们这些少数民族就曾都被归为满八旗。
蒙古族,与现代的蒙古族变化不大。
回族,除了现代意义上的回族,还包括新疆甘肃一带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连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也全部包括在内。
藏族,包括现在的门巴族和珞巴族,没有细分。
民国时期,按国民党政府确定的民族数量一共有65个,其中除了汉人,其他的少数民族一共有64个之多。按国民党时候统计,汉族占总人口的99%,把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也算入汉族,而且战争期间,并无细致统计。现在新中国,确实大陆人口,汉族占总人口的92%。
往下我们从一个名单来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到底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