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尘往事:周恩来为什么爱流泪?
周恩来是世人眼中的政治家、外交家,美男子,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若不是生长在革命年代,他应该有可能成为一个不错的话剧演员。
话剧是一个舶来品,来自欧洲。天津则是早年中国话剧之乡,南开中学更是北方话剧的摇篮。早在二十世纪初期,也就是1909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以后的两年,南开中学的创办人、老校长张伯苓从欧美考察回来,就在校园内极力推广当时在欧美已经流行的话剧艺术。
正是这样,1914年南开中学成立了最早的新剧(即话剧)业余演出团体——南开新剧团。周恩来当时年仅16岁,正在南开中学读书,他已是南开新剧团的重要成员。他积极参加编新剧、演新剧,还担任了布景部副部长。
那个时候,社会风气不开化,男女少年根本不能同校上学,更不能同台演出。由于周恩来英俊潇洒,仪表堂堂,又独具表演才华,反串女角婀娜动人,惟妙惟肖,先后在南开新剧团扮演过十多个戏中的角色,其中绝大部分演的是女角色,如《一元钱》中的孙慧娟、《仇大娘》中的范慧娘、《恩怨缘》中的烧香妇、《千金全德》中的高桂英、《华娥传》中的华娥、《老千金全德》中的童男等等。
在这些演出里,他的表演受到广泛的称赞。有的评论文章写道:“于新剧尤其特长,牺牲色相,粉墨登场,倾倒全场。原是凡津人士之曾观南开新剧者,无不耳君之名,而其于新剧团编作布景,无不赞助之功。”
很多人被他迷住了,這是一张男人和女人都能被迷住的脸。韩素音曾说过,她第一次见周恩来就像触了电一样。她煽情地写道:“如果周恩来要我去死,我会立刻去死。”
叶剑英曾对人道:“有位作家说:一个人本身就应该是一件艺术品,否则就得随身带一件艺术品。周恩来二者皆有!”
也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艺术天赋,周恩来太容易流泪了,这与他当过演员有关。眼泪对他而言已成为武器,他运用自如。他曾经有几次号啕大哭、泪如雨下。
1942年6月底的一天,周恩来的父亲周老太爷突然中风,送医院没抢救过来,很快就去世了。“呜——”一声长长的、凄哀的号哭,周恩来的手捂在脸上,仿佛流泪已经无法减轻内心尖锐的痛楚,他松开喉咙,大放悲声,并且一屁股坐倒在地上。
1946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王若飞、博古、叶挺、邓发等乘专机回延安。因飞机意外失事,王若飞等人全部牺牲。周恩来接到电报时,两道浓眉猛地抽缩聚拢,仿佛一阵锥心的痛楚窒住了他的呼吸,脸色在刹那间变得煞白。
他的手开始抖动,嘴角哆嗦着。他想抑制住泪水,独自承受那种痛楚,可是,眼角那颗闪烁的泪珠越凝越大,仿佛是从心头一点一点绞出来的,终于扑簌簌地滚落下来。他张开了嘴,以便让壅塞的喉咙畅通一些,但眼角又开始闪烁,痛楚在他的心头一点一点绞紧,绞出来那颗晶莹的泪珠,然后又扑簌簌地滚落下来……
1946年10月,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至此,国共之间已经没什么可谈的了。这种形势下,有的民主党派负责人为和平焦急,又为国民党诱惑,办了糊涂事。
10月20日,民盟秘书长梁漱溟提出了一个对中国共产党极为不利的停火方案,没和中共商量,也未打招呼,先把方案分送了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长孙科和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之后,梁漱溟才到梅园新村来向周恩来解释这个方案。
周恩来看着方案,勉强听梁漱溟解释了几句。当梁漱溟讲到“就现地一律停战”时,周恩来忽然把手一摆,双眉深锁地望住梁漱溟:“你不用再往下讲了,我的心都碎了。”他把头向梁漱溟伸过去,失望、痛苦的神情一泄而出,“怎么国民党压迫我们不算,你们第三方面也一同压迫我们?”
梁漱溟赶紧解释:“恩来兄,现在的形势,我们也不能不考虑国民党的态度,目的是为了和平……”
“做人要讲信义,你们不守信用。”周恩来难过地摇头,“我们有君子协议,我们有协商好了的意见,你们单方面不打招呼就这么做了。你们跟蒋介石打招呼,不跟我们打招呼。抗战以来,我们一直团结得很好,交了朋友。现在我们有困难,你们不是尽力帮忙,反而……”周恩来越说越激动,胸脯开始起伏。他突然憋住声,忍了几秒钟,蓦地迸出一声,“你们不够朋友!”
据目击者回忆,周恩来就是讲到“你们不够朋友”时哭的。这一次的哭来得急促突然,没有“眼圈一红”和“泪溢眼堤”的过程,随着“不够朋友”的话音,泪水一下子就迸溅出来,那是长期压抑的愤怒、痛苦、悲伤在对朋友的失望中猛地喷发了。这种喷发确实惊人而激烈,不但声泪俱下,而且带着感情受到极大伤害的激愤和指责。
1950年10月任弼时去世,年仅46岁。次年,任弼时逝世一周年时,周恩来赶到任弼时家去慰问家属。他和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亲切握手,又拉着他们的几个孩子,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他安慰着陈琮英,又叮咛着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深情回忆着任弼时的过去。
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志站在一旁,专心聆听,低着头默默垂泪,只听见周恩来动情的话语里夹杂着难以抑制的哽咽。突然,任远志被一阵放声号啕的哭声震惊了!她抬起头来,循声看去,却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向来善于抑制自己的周伯伯会号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