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闻香家族:民国工商业的温州版本
吴家新宅(胡炘旧居)
吴长源钱庄旧址
温州网讯 温州朔门街区,由大致平行的数条东西向街巷组成,北起朔门街,南抵永宁巷,历史上是以水产渔货、山货粮油、日用品、文化用品等为主要交易内容的沿瓯江的带状商业区,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清末至民国,朔门街区内涌现出众多蜚声温州的工商业家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闻香家族。
开设油店
代理美孚石油公司
清末,永嘉江北各地人士借助于资源和交通的便利,纷纷进入城区开办实业,经营油店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行业。发达之后,在城区内购地建房,瓦市巷厉宅就是其一,朔门吴闻香吴宅更是闻名于当时。
吴闻香(1878-1931),永嘉枫林人,初时在七枫巷口开设“吴长源油店”,年轻有活力的吴闻香很有头脑,凭着自家油店与瓯海关邻近的好处,乐于结交海关内英语较好的高级职员,由此搭上同外界交往的渠道。1895年,吴长源油店得以进口成套榨油机,开温州机器榨油之先,产量大增,营业额也突飞猛进。吴家率先引进的榨油机为机械化操作,配有一套120KW发电机,适用范围很广,可以兼榨菜油、豆油、桐油、松脂油,可以广泛消化温州所产菜子、松脂等原料,产量较人工有了成倍的增长,故所产植物油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外运上海转销各地。
吴家后又代理德国产的染料。1914年一战爆发,很多在华的德商染料公司都纷纷把库存的染料赊给吴长源油店,欧洲时局动荡,造成染料价格飞涨,吴长源油店乘势取得非常好的效益,成为朔门头令人瞩目的一家字号。
一战结束后,吴闻香开始拓展经营范围,除植物油、染料外,又成为美孚石油公司的温州总代理,与亚细亚火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形成鼎足之势,此外还涉及南北杂货业、钱庄金融业,一跃成为温州实力最雄厚的工商业家族之一,人称“十三万”(银元),并有田产200多亩。
设立钱庄
诚信承担全额赔款
吴家油坊在永嘉枫林时,就以讲求诚信和兼顾农商的和谐生态运作模式,而誉满楠溪,人缘极好。进入温州城区后,仍然坚持优良服务,获得广泛认可,短时间内就在城区扎住了脚跟。
出于服务实业的目的,吴家还设立吴长源钱庄,旧址位于市区解放街558号,坐东朝西,由门楼、厢房、后楼及院墙围合成院落式砖木结构建筑。门楼高三层,中为过道,门楼之后为一天井,左右有梯通往二层,正楼设有外廊,平面走向呈“S”形。
1935年后,国民政府推行法币、垄断金融,与民争利,加上战争和国际经济危机影响,1937年,吴闻香长子吴韫石由于经营失误,吴长源钱庄发生风险,本属有限责任公司,可吴家倾尽家产筹资10万银元,又从中国银行贷款10万银元,以无限责任方式承担了全额赔款。自此,吴家生意元气大伤,实业根基也被拖垮。但吴氏毁家护信,深受赞誉。
吴家还普惠民生,吴长源油店发电车间白天供应机器生产,晚上则还供应整个朔门街区的照明用电,此外乐助乡邻,海坛山现在还有一座吴家捐建的凉风亭,用于市民休憩。
吴家新宅
军团司令胡炘旧居
1930年,吴闻香在七枫巷60号建起吴宅,吴宅规模很大,纵跨七枫巷直到打绳巷,现在只保留了沿巷的两座砖砌门台和后部的五间两层正屋及两层木结构厢房。门台平面为八字式内凹,立面与院墙合为一体,用青石门框,两侧壁面嵌有青石对联。吴宅属中西合璧建筑,做法考究,为研究温州现代西式风格民居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1933年,吴韫石又建起吴家新宅,位于老宅的东北部,就是今天的胡炘旧居。胡炘(1914-2002),生于城区七枫巷,黄埔军校第十期炮科毕业,参加过昆仑关抗战,曾任联合国驻中国军事参谋团团长。1949年去台湾,历任陆军装甲兵司令、“总统府”侍卫长、国防部作战次长、第二军团司令等。1988年退休后,出任台湾温州同乡会会长及浙江同乡会会长,为温州、浙江做了很多工作,汪辜会谈时为台湾方面代表之一。1945年至1947年和1949年,胡炘回温州招兵和处理赴台后事时,曾两次在吴家新宅中居住,离温赴台后,其父母与长女留温。
吴家新宅(胡炘旧居)坐北朝南,前有一院落与七枫巷隔开,为青砖铺地。楼房为三间两层带前后廊,总建筑面积约为450平方米。建筑立面装饰为西方巴洛克式夹带哥特式风格。明间外设大门套,一二层外廊皆为青石栏杆。二层设有仿西方的爱奥尼克柱式。前廊部分以石英砂抹面,其余墙面为红砖、青砖分层混合砌筑,门窗上皆用哥特式的尖拱,其间为卷草窗饰。平面共三开间,明间地面镶嵌进口地砖。
读书习文
爱国不替日伪做事
吴家秉承了楠溪耕读世家的家风,从积贫积弱的晚清走来,认识到家国兴衰,科教为先,因此吴家子女勤奋读书相沿成风。1933年,吴家新宅建成后,除年轻后辈暂居外,大多数房间都租给海关高级职员、英语老师居住,宅内常年订阅英语书刊。1946年间,胡炘回乡招兵,居住吴家新宅,与一同租居的海关陈帮办、县中张姓英语教师经常用英语交谈,吴家组织幼童们放学后向三人学习英语。
虽然吴家比较推崇西方文化,但也有不成文的家规,不能受制于洋人。吴长源油店进口榨油机后,凭借上海资源与翻译信息,自主建立了维修车间,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吴家的机器正常运转生产了近半个世纪,基本不受洋商的技术牵制。
1941年温州首次沦陷,市民未有很好的心理防范,政府也没有事先制订疏散居民的预案,大部分市民都被困在城中。吴家开仓设灶,拿出自家商铺中鱼生为菜,救济朔门头留守的街坊邻居。其后温州两次沦陷,吴家既不出人替日伪做事,又掩藏财物,不纳捐。某日,一汉奸在大热天强迫吴家男人穿皮袍在烈日下烤,以勒索钱财,街坊们出于义愤,围攻而杀死汉奸,后共同谎称汉奸劫财后逃亡,并悄悄隐埋汉奸尸体于吴家新宅的后井中。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 作者: 黄培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