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尘往事:西南联合大学当年到底有多牛
抗战爆发后,国内多所大学内迁。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长沙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到昆明后,应当地政府请求,西南联大设置了师范学院,主要招收云南当地学生。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在昆明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2000多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 。
抗战八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共有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西南联大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就是其中之一。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学生除了担任翻译外,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在1942年至1945年间,为了保证“驼峰”航线的畅通,1500名中美健儿血洒长空,其中就有众多联大的从军学生。
西南联大8年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和顶级专家。
西南联大在办学期间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还有171 位两院院士及 100 多位人文大师。
在科学、教育、新闻、出版、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少西南联大校友成为业务和政治骨干。在台湾和海外,有重大成就的联大校友,也不乏其人。
梅贻琦:担任过17年清华校长,被誉为清华“永远的校长”。他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主持下的西南联大,教师名士如云,共开出1600门课程。
梁启超:第一个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1924年,他是泰戈尔访华活动的组织者之一。
梁思成:创建了清华建筑系,他编写的《中国建筑史》成为经典教材。
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王国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一本《人间词话》为传世之作。
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孙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
冯友兰: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他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具有世界级影响力。
钱穆:西南联大文学院国史教授。撰写的《国史大纲》是中 国通史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他希望以此激发国人对本国历史文化的温情和敬意。
蒋梦麟:西南联大常务委员。认为教育的长远之计在于“取中国之国粹,调和世界近世之精神:定标准,立问题”,以培养“科学之精神”、“社会之自觉”为目标。
杨振宁: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马约翰: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直到1966年逝世时止,共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2年,为体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钱锺书: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求学时,他与妻子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
沈从文: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朱自清: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主任。他30岁前写出《背影》和《荷塘月色》,清华荷塘边的“自清亭”因他命名。
陈省身: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讲授微分几何。他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数学研究生。
华罗庚: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著名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穆旦: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被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闻一多: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47岁时在昆明被暗杀。
陈寅恪:西南联大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
袁复礼: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教授,为祖国培育了几代地质学家。
邓稼先:17岁考入西南联大,26岁学成回国后带领科研团队完成原子弹和氢弹设计。
蒋南翔: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在那个时代,他们也如同普通人一样努力生活,风骨卓绝。正如西南联大校训一样“刚毅坚卓”,自强不
在那个时代,他们也如同普通人一样努力生活,风骨卓绝。正如西南联大校训一样“刚毅坚卓”,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