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燕春 : 郑孝胥的“金屋藏娇”
[摘要]物质态度之外,最考验一个人尤其情感的真实质地,当然首推如何处置两性关系。深究郑氏,情同此理。 一 郑孝胥诗文书法均卓绝一时,他的暮年“失节”也因此更像一桩“文化事件”。郑孝胥天资过人,即使不从书法诗文见,论其早岁“衡人”眼力之苛而准,便常多令人动容处。对于同时代一干名流,郑氏常喜下笔臧否。诸如黄遵宪之“口西国之新说而身中国之旧习”、盛宣怀之“辞气举止圆转轻便,只有赡给之姿,而乏沈实之度”、…
[摘要]物质态度之外,最考验一个人尤其情感的真实质地,当然首推如何处置两性关系。深究郑氏,情同此理。 一 郑孝胥诗文书法均卓绝一时,他的暮年“失节”也因此更像一桩“文化事件”。郑孝胥天资过人,即使不从书法诗文见,论其早岁“衡人”眼力之苛而准,便常多令人动容处。对于同时代一干名流,郑氏常喜下笔臧否。诸如黄遵宪之“口西国之新说而身中国之旧习”、盛宣怀之“辞气举止圆转轻便,只有赡给之姿,而乏沈实之度”、…
郑孝胥书法 郑孝胥(1860-1938),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对于很多书法外行来说,似乎知晓郑孝胥的并不多,由于历史的原因,即使知晓…
创建于清末民初的交通银行是中国最古老的银行之一,几经风雨依然傲立于我国的知名银行之列,交通银行这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招牌字体古朴俊逸,端正大方,而写出这笔好字的书法家在我国历史上却多有诟病,他叫郑孝胥,而当时交通银行请他题字时,这四个字,他竟然狮子大开口要价4000大洋,真是一字千金,那么他哪来的底气要这么高的价格呢,交通银行又为何要花重金请这样一个人物来题字,并作为招牌流传百年呢? 郑孝胥福建籍贯…
从思想革新转变为出版文化,张元济的文化履痕很早就触及到了当代世界汉学的范畴,他与海外汉学家交往甚广,并多次往返其间,与之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其中,他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交往便是一段美谈。 伯希和(1878-1945)在当时不仅是法国第一流的汉学家,也是西方中所有研究中国的学者的祖师爷。作为继沙畹之后法国巴黎学派的领袖,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迄今为止仍是汉学研究领域的翘楚。他不仅在法国深耕细研,还多次到访…
1、国立中央大学:12 2、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 3、国立浙江大学:5 4、国立武汉大学:3 在西南联合大学当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各占4。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分出来的大学也不少(国立西北大学:2,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 国立西北工学院:2,总计:5 ) 部聘教授 部聘教授指由国家教育部直接聘任的教授。一般用来特指国民政府在大陆…
大学的排名没有最公正与最权威,虽然排名饱受争议,但是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它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我们知道如今的大学综合排名中,清华,浙大与北大位列前3,上交,复旦与南京大学紧随其后,但是在民国时期复旦大学的排名并没有进入前10名,而且有一所大学的前身排名位列第一,并且是当时亚洲的第一学府,那么民国时期的具体排名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NO.10 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前身国…
导读 从1912年算起,在抗战全面爆发前,短短20来年,民国就已经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群体雏形,有的学校还接近世界优秀的教育水准,虽然说一些学校建于民国之前,但其蓬勃发展时期却是在民国。其中既有公立也有私立,出发点很高,一入手就以世界现代教育为标准,培育种植提拔了无数的中流砥柱之才和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在世界教育历史上都是奇迹。下面简单的考证了一下民国时期的十所…
▲1927年3月上海第三次工人起义胜利后,顾顺章当选上海市政委员。在与其他市政委员合影时留下了这张他一生中唯一的照片(后排戴礼帽者) 导语:顾顺章从小好勇斗狠,曾是青帮小头目,在上海滩的帮会、流氓斗殴中表现显眼。他精明勇猛,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人运动中脱颖而出。他精通化装术、魔术,双手开枪弹无虚发,国民党老牌特务称他是“全能特务”“大师”。他曾是中共中央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中央特科领导人,叛变…
文 | 十点君 要说最有趣的民国女子,非张爱玲莫属。 她的才情轰动上海,处女作《第一炉香》被紫罗兰杂志主编看到后,他惊呼:“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的小说!” 傅雷称她的《金锁记》是“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白先勇赞她:“写作风格独树一格,不仅是富丽堂皇,更是充满了丰富的意象。” 名导侯孝贤也说:“创作者最大的希望,是像张爱玲一样创造出可以留传下来的不朽作品。” 一个世纪以来,张爱玲早已走出文坛、家喻户晓…
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在甲午海战中打败了中国,随后在日俄战争中又获全胜,这大大加速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几乎在完全欧化的进程中,曾一度几乎中断了学习和了解中国。但是,也有一些英杰之士逆潮流而动,在深研汉学的同时,或亲自与中国学人来往,或访问中国,更多的则是搜罗中国文献史料。这些人士,许多成为了日本现代学术研究中的新汉学大家。同时,清末民初,也有不少学人渡海而东,或讲学布道,或办刊出书,让日本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