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辛亥革命元勋们的海归背景
辛亥革命名义上虽是中国人发起的推翻满清专制王朝的武装起义或革命,但其中的元勋人物及骨干斗士其实绝大多数都有着各色各样的海归背景,其中有特地回国参加反清革命的海外华侨(知名者如黄花岗烈士、越南华侨罗联及马来亚华侨余东雄),有留学海外的各类学人,赴海外考察归国的官员(知名者如奉命赴日本考察军事的徐绍桢),还有因政治原因流亡避居海外的新思想家(知名者如秋瑾、邹容及陈天华等多人)及职业革命家(知名者如长期在美国及南洋地区宣传反清思想的孙中山)。为便于了解辛亥革命元勋人物的海归背景,特汇编部分有代表性的简介如下:
· 辛亥革命启蒙思想家及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青山实践女校;徐锡麟,清廷官员,曾赴日本考察;邹容,留学日本同文书院;陈天华,留学日本宏文学院;章太炎,流亡日本;宋教仁,组织长沙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入读东京法政大学;黄兴,满清官二代,留学日本东京宏文学院,反清起义失败后再流亡日本;谭人凤,组织反清暴动失败后流亡日本,再次流亡日本后入读日本法政学校;孙武及焦达峰,武昌起义重要策划组织者,曾留学日本成城学校军事科及大森军事讲习所;陶成章,留学日本成城学校军事科;章士钊,流亡日本期间入读正则学校,后留学英国阿伯丁大学;
·黄花岗起义组织策划者及86烈士:总指挥赵声,清廷军官,密谋反清暴动失败后流亡香港日本;直接指挥者喻培伦与方声洞,均留学日本千叶医学院;林觉民,留学日本庆应大学;林尹民,留学日本第一高等学校;林文,留学日本大学;陈可钧,留学日本正则学校;牺牲烈士中的华侨多达31人(其中有记者、报人、传教士、教员、商人、工人及学生)。
· 居正,原名之骏,字觉生,号梅川,1876—1951,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人,民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及法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富有文采。1900年中秀才。1905年就读日本法政大学预备部期间即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07年在东京参与组织共进会,并亲手制订章程。同年秋入日本大学本科习法律。1908年赴新加坡主持《中兴日报》,与保皇党《南洋总汇报》进行论战。后往缅甸仰光主持《光华日报》,并组织中国同盟会支部。1910年与黄兴、宋教仁及谭人凤等筹设中部同盟会,谋划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1911年初来武汉与党人联系,策动起义。参与筹组湖北军政府和制定《都督府暂行组织条例》。7月任中部同盟会湖北分会负责人。1912年任南京临时国民政府内政部次长,参与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工作。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率少数随从配合部分倾向革命的军队坚守吴凇炮台数日,失败后逃亡日本。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党务部部长兼《民国》杂志总理,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干将。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1919年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批令委任他为国民党总务主任。1915年回国参加护国运动,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率部与北洋军鏖战于胶东、曾率部三攻济南。后历任国民党中执委常委、国民政府司法院长兼最高法院院长。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1879—1962,陕西省三原县人,因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凯誉为“西北奇才”;其学识渊博且极擅诗词书画,与吴宓、张季鸾三人被并称为“关东学派”余脉。因其庚子事变后的诗作涉嫌讽刺慈禧太后,1904年(清光绪30年)遭清廷查究遂逃离开封至上海,化名刘学裕入马相伯的震旦学院读书。1905年,于右任出钱、通关系并聘用马相伯、叶仲裕及邵力子等共同另组了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前身)。
1906年4月,于右任为创办《神州日报》赴日本旅行考察新闻并募集办报经费,其间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同盟会。先后创办了《神州日报》及《民立报》,积极宣传共和及民主革命思想;“二次革命”失败后再流亡日本。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审计长及监察院长等要职。
·张静江,谱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别署饮光、晚年又号卧禅,1877—1950,浙江省乌程(今浙江南浔)人, 中国近代政治家,与蔡元培、吴稚晖及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21岁时,其丝绸富商父亲以银10万两为其捐得二品候补道衔。光绪28年(1902年),任一等参赞,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国访问。1905年再次赴欧途中结识了孙中山,因支持其反专制清朝建中华民国事业,他很快就提供白银3万两给孙为反清革命活动的经费(之后仍不断向同盟会及中华革命党提供巨额钱财资助)。同年,28岁富商张静江以驻法使馆商务参赞身份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使法国。
在出使法国兼料理私人商业期间,张静江联合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汪精卫及褚民谊等革命家在巴黎发起成立了“世界社”,还创办《民报》在日本发行以积极配合孙中山组建同盟会的工作,不久又在法国创刊发行了《新世纪》周刊,紧密配合国内外的诸多革命报刊大力宣传传播共和革命思想。1906年,他在胡汉民等人主持下于新加坡加入了同盟会。他获悉南京临时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便出面在江浙富商中募集了大笔捐款,帮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渡过了难关。
孙中山在北平病逝前,张静江与吴稚晖、汪精卫、宋子文、孔祥熙及何香凝等12人作为见证人在孙中山遗嘱上签名作证,他为首签者。之后他历任国民党中执委、中执委常委及主席、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及浙江省主席等职;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美国纽约。张静江生前曾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被蒋介石称为“革命导师”。
·周震鳞,字道腴,1875—1964,湖南宁乡县东湖塘镇许家坝村人,辛亥革命重要思想家,与黄兴同窗5年并结为莫逆之交。长期致力传播新思想,倡办新学并亲执教鞭。后与黄兴、章士钊及宋教仁等20余人秘密成立了华兴会。1906年赴日本入读法政大学,归国后成为宋教仁国民党重要领导人之一,历任国会参议员、湖南高等学堂(湖南大学前身)教务长,孙中山“非常国会议员”及孙中山国民党本部总务部长,曾创办《真共和报》。
·诸辅成,1873—1948,字慧僧,浙江嘉兴人,著名社会活动家。22岁考中秀才后即开始接受新思想,1904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洋大学高等警政科,与孙中山等革命家密切往来,并和秋瑾及其他江浙籍革命人士建立了联系。1905年7月加入了光复会及同盟会。不久后即回国任嘉兴府商会总理、浙江省咨议局议员,辛亥革命后历任浙江省军政府民政长、省参议院副议长、第一届国会众议员及广州“非常国会”众议院副议长及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1946年创建了左翼政团“九三学社”。
· 徐绍桢,1861—1936,字固清,广东省番禺县人,是明代开国功臣徐达之后人,清末创办新式陆军的主要人物;1903年,清廷成立练兵处,令各省普练新军。1904年,徐绍桢奉两江总督李兴锐之命赴日本考察军事,回国后被任两江兵备处总办,负责编练新军第9镇,辛亥革命党人赵声、柏文蔚、倪映典、陶骏保及林之夏等均活跃在其麾下。因为从日本回国后他就对清廷的腐败十分不满,故不久后他就走上了反清建共和之革命路。武昌起义后徐绍桢担任江浙联军总司令,在汉阳危在旦夕之际,一举攻克了江宁(今南京),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起了决定性作用。
·王用宾,1881—1944,字太蕤,号鹤村,曾用名利臣、理成、君实等,山西省猗氏县(今临猗县)人,著名共和思想教育家及革命家。其家境贫寒但成绩优异,18岁入县学并补为廪膳生员。19岁在村设塾,教书以补家用。1901年,入太原府办学堂,次年调入山西大学堂中斋学习。1904年以官费生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先入日本盐仓铁道专科学校攻读铁道工程,后考入东京法政大学法律科。1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任同盟会山西分会负责人。1906年同盟会山西支部成立,他被推为支部长。他在东京即与景梅九、景耀月、刘绵训诸同仁创办了《第一晋话报》,向国内发行,并积极参加争矿运动。因言论激烈,被晋当局禁止发行。随后,他和景梅九又创办了宣传革命思想的《晋乘》杂志。1907年,王用宾在太原集资创办了山西省第一家民办日报《晋阳公报》,被推为总编辑。但因学业未完,又赴日本续修。
1909年王用宾毕业回国,针对日本欲谋取安东至奉天的铁路敷设权,撰写《为安奉铁路敬告国人抵制日货书》万余言,引起日本公使抗议,被迫离京回晋。1910年因山西当局强令铲除烟苗发生“交文惨案”,王用宾在《晋阳公报》如实报道,尽情揭露,山西巡抚丁宝铨下令抓捕他并封闭了《晋阳公报》,王用宾被迫流亡日本。辛亥革命前夕王用宾回到北京,秘密策划参与了太原起义及河东起义。后任国民党北平政治分会秘书长,多次赴东北,对张学良“易帜”起了重要作用。1928年当选国民政府第一届立法委员;后历任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1944年病逝于重庆。
认真浏览辛亥革命元勋及骨干斗士的海归背景历史,笔者得到了三个印象与初步结论,特简述如下以图引玉之效:
·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动员阶段直到孙中山时代彻底结束这一期间,主要思想家及革命家以具有日本留学、考察及流亡背景的海归为主,而为反清革命事业大声疾呼、抛头颅洒热血的骨干斗士则以南洋华侨同胞为多;
·自蒋介石开始执政到抗日战争胜利,有英美欧留学及工作背景的海归开始逐渐占据多数,充分说明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外交重心已从日本转向英美世界,政权的“革命性质”已开始全面向“宪政性质”过渡;
·当年如果没有大量各类革命“海归”(也包括袁世凯、段祺瑞、蔡锷、蒋百里、李烈钧、阎锡山、陈其美及蒋介石等诸多的特殊“海归”人物)的积极启蒙、宣传、动员、组织、参与、支持与配合,再加上日英美欧等多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配合,一举推翻满清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重任有相当大的可能是不会顺利成功的,腐朽没落但却拥有强大武装镇压力量的残暴满清王朝一定会再苟延残喘若干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