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货币史上短命的钱币,除了袁大头,还有它们

民国时期,自1911年至1949年,历时38年,期间仅官方就发行纸币就达3000种以上,民国纸币品种较多,版别又特别复杂,其主要种类有军用票、关金券、金圆券、银元券、铜圆券、法币、商业银行与特种银行票及各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券等很多品种。

今天小咚就将民国纸币的主要种类加以总结,希望藏友们能因此有所受益。

军用票

袁世凯称帝引发了以云南为开始的全国规模的讨袁战争。全国各地纷纷成立“护国军”,宣布独立。战争结束后,各地军政权为了筹措军饷,在西方各国的支持下,成为西方各国在中国利益的代言人,相互大打出手,让中国陷入连年内战,一时间民生涂炭。各地军政府为了在战争中筹措粮饷,于是发行了大量的各种样式的军用票,加重了各地百姓的负担。

然而,民国时期发行的军用票,由于种种原因,加上当时规定流通时间很短,并只能在战争结束后才能兑现,让战区百姓对军用票毫无信任感。人们得到军用票以后,怕不能兑现,一旦到手后就马上再花出去,损耗量极大,存留下来的极少,十分难得。

关金券

关金券,全称“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简称“关金”。本是国民党政府专供进口关税所使用的一种货币,以中央银行名义发行。关金券先后由美国钞票公司、德纳罗公司、美商保安公司、英国华德路公司、大业印刷公司、大东书局上海厂、中华书局发行。关金券自1931年5月1日发行起,到1948年11月20日停止收兑止,历时17年半。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宣布废除法币和关金券,发行金圆券,并以一金圆券兑换十五万关金券的比率收兑关金券。同年11月21日停止收兑,关金券正式作废。其刊行量少,现存世量不多,属于罕见的民国旧纸币。

法币

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大量滥发法币,法币急剧贬值。

金圆券

鉴于法币恶性膨胀,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圆券”(每金元含纯金0.22217克),以一比三百万的比率,收兑急剧贬值的法币。

然而金圆券却以更快的速度膨胀,前后不到10个月,发行总额达1303046亿元,比原规定的发行额20亿元增加6.5万余倍,物价比币改初期上涨170万倍。解放前夕,上海银元1元可换金元券16亿元,各地纷纷拒用,遂以银元代替流通。

银圆券

银圆券是“银圆兑换券”的简称。1949年迁到广州的国民政府以取代金圆券的形式发行的一种新货币。

刚一开始发行时规定,每七亿五千万元的金圆劵可兑换一元的银圆劵。但由于发行政策失误,不久后便崩溃瓦解。

铜圆券

辛亥革命后,除银圆券外,各地还发行铜圆券。以省地划分,还印有“永远通用”等字样,显示信誉。

由于民国纸币问世时间较长,其品种和版别又非常复杂,发行面广,使纸币爱好者的收藏难度大为增加。小咚提醒:在收藏民国纸币的时候,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不可以盲目地随着市场的炒作进行。而且要多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学会甄别真伪,以防上当受骗。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