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红楼,中国现代医学的摇篮
有人说,湘雅,可以写就半部中华西医史。抚今追昔,令人心生感慨:若没有湘雅,红楼不过就是一幢楼而已,而有了湘雅,红楼已不仅仅是一幢楼。它承载着一百年来湘雅人来矢志兴医,济世安邦的奋斗历程和理想追求,见证了中国现代医学从萌生、起步、再到发展壮大所走过的一个时代。
百年红楼造就了中国现代医学一代先驱
若论红楼造就的中国现代医学先驱,首当其冲的则是湘雅创始人之一的颜福庆。
1914—1926年,颜福庆先后任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湘雅医院院长,为中国培养了汤飞凡、张孝骞、李振翩等一批世界医学界宗师级人才。在此期间,与伍连德等21位中国医界精英共同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任首届会长。
1921年首届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生合影,前排左起第五人为颜福庆
1926年7月,北伐军攻入长沙城,湖南工农运动爆发,长沙驱逐外国人以及非湘籍人士,颜福庆被迫离开长沙,赴上海又创办了中央大学医学院(即后来的上海医科大学)。1938年临危受命,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长,统筹战时全国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
颜福庆回国就拿了行医执照,且每年按时年检,却没开过一天私家诊所,他毕生的心血智慧都用在“为人群服务”上,他认为:“施诊疗病,乃小者、近者之事也。其所谓大者、远者,乃对人民尽开导启发之责,教其所不知,旷其所不逮,使健康生存之正义,充塞两间”。这种医学教育主张和实践贯穿了他的一生。
早在创办湘雅之初,颜福庆就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中国特殊疾病和公共卫生的实验室以及预防医学系,并身体力行,亲自前往萍乡矿区调查钩虫病感染病因,前往京汉铁路沿线指挥抗击鼠疫防疫战。他深谙“防”重于“治”的的科学道理,以“民众健康”为最高使命,为我国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教育史上代表性人物,中国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的开山鼻祖。
湘雅首届毕业生汤飞凡,1921年从红楼走出后,来到协和医学院工作三年,又赴美研修,全面掌握了细菌学理论和实验技术,尤其沙眼病原学方面颇有研究。1929年应颜福庆之召回国。
抗战爆发,瘟疫猖獗,组建国家防疫机构急需病毒学家,国难当头,汤飞凡挺身而出,出任中央防疫所所长。抗战期间,汤飞凡率领中央防疫所,研制出多种疫苗、血清,并在昆明高峣村成功研制了国产青霉素,挽救了无数国人和抗战将士的生命。
1949年,汤飞凡出任中央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为新中国消灭天花、控制传染病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57岁的汤飞凡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继续从事中断了20年的沙眼病毒研究,1955年8月10日,成功分离标号为TH8的沙眼病毒。为了进一步验证,1956年元旦那天,汤飞凡“以身试毒”,将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的眼睛,40天内不予治疗,从而验证了TH8就是沙眼病原体,这株病毒,被国际微生物界称之为“汤氏病毒”。
1970年,国际上将“汤氏病毒”和其他几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对抗菌素敏感的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汤飞凡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中国学者,被认为是离诺贝尔医学奖最近的中国人。
与汤飞凡同时走出红楼的湘雅首届毕业生张孝骞,则选择了内科临床。
在母校执教两年后,张孝骞先后来到协和医学院和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深造,对临床消化病学作了大量的研究。
1921年湘雅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汤飞凡博士(右一)与同学合影。右起二是张孝骞
1936年,张孝骞回到母校,出任内科学教授兼教务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张孝骞受命于危难,接任湘雅医学院第三任院长,自1937年11月24日起,长沙城屡遭日机轰炸,为保护湘雅,他率领师生,1938年8月踏上了艰难颠沛的西迁征程。
在大西南崇山峻岭之间,张孝骞带领湘雅师生自强不息,弦歌不断,一边治病救人,一边坚持办学。1940年6月,湘雅由私立改为国立,改名国立湘雅医学院,张孝骞亲自择定的“公勇勤慎,诚爱谦廉”的院训以及那回荡在贵阳、重庆崎岖山道上的院歌,也正是在这抗日烽火中诞生,成为凝聚几代湘雅人情怀与志向的精神图腾。
从1921年7月执业从医,到1986年7月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张孝骞行医整整65年,被誉为“一代内科国手”。
“协和泰斗,湘雅轩辕”,是他毕生倾注大众疾苦和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评价。
1992年,中国邮政为纪念对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巨匠,发行的第三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汤非凡、张孝骞这两位湘雅首期学生,作为中国现代医学先驱,双双入选。
1992年,国家邮政总局首次为汤飞凡等我国四位著名科学家发行纪念邮票
来自湖南湘乡的李振翩是湘雅第五届学生。求学期间,他与毛泽东一起,办报、办刊、驱逐军阀,为救国救民呐喊呼号,当年毛泽东称他为“水牛”。有个未经证实的传说,毛岸英出生,便是李振翩去清水塘为杨开慧接的生。1921年,毛泽东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前夕,李振翩与毛泽东相约:“你搞你的政治,我集中精力研究医学,50年后,我们再相见”。
李振翩的志向是研究细菌学和病毒学。关于他,爱德华·胡美在他的回忆录《道一风同》中有过记载:“姓李的学生来自湘乡,他总是很早就把事情计划好,他说:‘真正能治病的药物太少了,我时常看到连你们老师在遇到严重疾病时都束手无策,我打算做研究人员’”。
1925年,李振翩正在协和医院实习,遇到在此住院治疗的孙中山,应李恳请,孙中山欣然命笔,写下平生最后一幅题词“学成致用”,作为对李振翩和湘雅同学的期许和勉励。
半个世纪后的1973年8月2日,80岁的毛泽东与75岁的李振翩果然再度相见于中南海菊香书屋。
别后的52年间,毛泽东带领人民,缔造了一个新中国;而李振翩则在微生物的微观世界纵横驰骋,他的研究,为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以及研制预防小儿麻痹症疫苗,作出了卓越贡献,当年的“水牛”,已成为驰名世界的细菌学与病毒学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两位老人纵谈了90分钟,会见后,毛泽东还派人将自己菜园里种的苦瓜和冬苋菜送到李振翩下榻的北京饭店,请他品尝家乡的风味。
毛泽东会见李振翩
百年红楼是中国医学人才的摇篮
∨
一百年来,湘雅红楼培养出一批中国现代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中包括汤飞凡、张孝骞、谢少文、沈克非、魏曦、陈文贵、黎鳌、鞠躬、刘耕陶、姚开泰、夏家辉、周宏灏、刘德培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湘雅史料显示:红楼从1918年交付使用到1938年20年间,毕业12届学生,培养医学博士103名:中国第一代肺病学家吴绍青;第一代热带病学家应元岳;第一代儿科学家高镜朗、钟世藩;第一代放射学家谢志光;第一代预防医学家刘南山;第一代精神病学家、医学教育家凌敏猷;第一代神经病学家黄友岐;第一代化学家徐善祥;第一代病理学家沈士弼;第一代药理学家朱恒璧、何监清;第一代泌尿病学、皮肤病家学李清亮;第一代内科学家吴执中、李佩林;第一代妇产科学家李瑞林;中华血库创建人易见龙;第一代血液病学专家齐镇垣等,他们都成为中国医学界和医学教育界的栋梁之才。
1940年的湘雅
战争年代,红楼学子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和保家卫国浴血奋战:
长征路上,杨成武在血战湘江战斗中右腿膝盖被子弹打穿,时任红三军军医处处长的湘雅毕业生姜齐贤,在担架上为他做了手术;红军东征,肖华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姜齐贤凭着从老乡家里借来的一把菜刀,在肖华身上取出了十几块弹片。
抗战时期,中日滇缅战略决战,湘雅外科学教授谢陶瀛临危受命,出任中国远征军战地救护队总领队,随中国远征军转战滇西缅北丛林,历时一年,与日寇殊死搏斗;
抗美援朝,湘雅外科学教授林光亨作为朝鲜战场上唯一一位中国战地医学专家,直接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与志愿军战士一起,在弹片横飞的坑道中坚守整整20个昼夜。
上世纪40年代,被誉为当时中国外科“四把金刀”的肖元定、沈克非、谢陶灜、董炳奇,其中肖、沈、谢三把金刀均出自红楼,他们都是湘雅毕业生或者在湘雅工作过。
1948年湘雅从大西南复员长沙至2010年,湘雅红楼一直是肩负临床教学、医疗抢救、科学研究等多种任务的医疗阵地,“南湘雅”数以万计的高质量中国现代医学人才从这里毕业,红楼是他们学习、工作与成长的摇篮。
百年红楼与长沙相依为命
从西牌楼到潮宗街再到麻园岭,湘雅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长沙休戚与共,血脉相连,它与这座城市和这一方子民一起,共同经历着荣辱兴衰,悲欢离合。长沙张开宽厚的怀抱容纳、拥抱着湘雅,而湘雅则以自己的丹心妙手服务着长沙。
1906年9月19日,雅礼医院在长沙西牌楼挂牌营业,这是长沙有史以来第一家被称之为“医院”的医疗救助机构;1914年10月18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潮宗街正式开学,长沙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医学教育机构;1918年,湘雅红楼落成,湘雅逐渐成为长沙高水平的西医救治中心和百姓们疑难杂症的最终求诊地。
1938年8月,日寇铁蹄逼近,为保留中国医学血脉,湘雅医学院被迫西迁贵阳,湘雅医院仍坚守长沙,为长沙人民提供战时医疗救护;38年11月长沙文夕大火,湘雅收留难民、伤兵无数,校史载:“只要走廊过道里能割下一张床板,也绝对会收下……一个医师几乎每天要看50个住院病人和100个门诊病人,做5到6台手术,同时还要接产2次”。
1941年“长沙会战”,湘雅红楼所在的南院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湘雅北院设“难民营”,收容长沙难民八千:“每栋房子能站脚的地方都被占据了,过道里也躺满了人,每棵树下都有一群人。学校食堂整天工作,每天供应每个难民一碗饭,他们倒在衣兜里用手抓食”。
新中国成立后,湘雅回到人民手中,在新社会的阳光下,红楼不断焕发着青春和活力,医疗救治、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当年潮宗街上只有3个员工的小诊所,100年后发展成如此规模:有着百年学脉传承的“南湘雅”,已是中国最知名的医学教育品牌之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进入中国医学教育顶级方阵。
1906年创办的湘雅医院、1958年创建的湘雅二医院和1989年建设的湘雅三医院,均为国家卫计委直管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3个,共计编制床位9200张,年门急诊量近634.2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近27.3万人次,年手术量15.5万台次。
2003年海口人民医院、2012年湖南省肿瘤医院先后加入湘雅大家庭;2013年湘雅口腔医院成立;2014年全国第一家混合制医院湘雅五医院奠基、湘雅六医院签约……
历经百余年发展,湘雅医疗集群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医疗诊治、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区域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