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年的军服变迁

服饰史同时也是文化史,尤其是我们这个老大民族自古就很重视衣冠礼仪,衣服的更易甚至代表着华夏正统与否,也影响着文明的传承,而今天要谈的军服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块,而民国军服更是很短的一个时期,但它的变幻复杂确实远超其它时代。

61cfbbb96b1754d532646cce0d07beb.png

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与北洋军阀将领的合影

1912年7月,民国定鼎不久就由参议院公布男女礼服,同年10月公布陆军服制,1918年又公布海军服制等,只是由于当时的国情并不允许,而没有能够全部实行。

b7bff71ed4c8b18dc3bf2ecd745fa2c.png

早期天津的各国驻屯军明信片

在那个军阀割据,派系林立,“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期,全国军队的军服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式。但多受当时世界列强军队服装的影响,尤其是东邻日本。

f5300e36ab6198ae047c2b31879e0a1.png

左为北洋军军官,中间为手持毛瑟步枪的滇军下士,右为手持“汉阳造”的张勋辫子兵。张勋辫子兵虽说留着个辫子土点,可人家脚蹬皮鞋马裤,也是土洋参半。

当时军官、士兵一般多戴硬壳大檐帽,缀五角形帽徽,按民初国旗(五色旗)红、黄、蓝、白、黑颜色。军官常服用呢料,士兵用黄斜纹布。军官穿长筒靴,士兵打绑腿、着高腰皮鞋。官兵均配领章,采用呢制,呈长方形,将官为全金色,其余按红、黄、蓝、白、黑区分步、骑、炮、工、辎兵科。官兵均以肩章区别等级。北洋军阀政府虽制定了陆、海军服制,但执行得很乱。军服的颜色、式样和制作材料因派系不同,自行规定,极不统一。

411f891474058bd3fe51e6635349d88.png

冯玉祥的国民军。左边的士兵一手持枪,一手捧读圣经,全军读圣经也是冯玉祥治军的一大特色;中间这位,便是国民军领袖冯玉祥,看来和普通士兵打扮无异;右边是冯玉祥部最精锐的手枪队士兵,身背大砍刀,手持二十响快慢机。

86d19c05278af8529521f69d7553c99.png

左一,浙江省防担架兵;左二为孙中山部下的粤军医务兵;左三为皖系“国际维和士兵”。(这支部队很有可能是中国参加一战后同盟国出兵干涉俄国远东行动的部队。)

此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兵种的增多,战场分工越来越细,军服的种类也大大增加。而社会生产的民展,纺织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军服材料质量的的改进。但总的来看,民国时期军服的式样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央军)明显好于各地方派系部队,如冯玉祥的西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等“杂牌军”。

86d19c05278af8529521f69d7553c99.png

30年代以后,国民党军队曾几次颁布服制条例办法,规定了军服的种类、亲式、颜色,材料,对于统一服制,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c34f7237dc615d1c7bb48ba19066149.png

右边这位一望便知,是东北军的打扮;中间这位,头戴德式钢盔,应该是国民党中央军了;左边这位,右手挥舞长刀,左手拿着日军钢盔,寓意战胜日本军,自然是二十九军赫赫有名的大刀队士兵了。背景的长城,则寓意着他们都参加过1933年的长城抗战。

61bfcdb2d6203679f2d7c61b4a80d85.png

1936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陆军服制条例》,规定陆军军服分冬夏两季,大礼服、礼服、军常服三种。官兵均以领章表明兵种和阶级,各兵种的识别标志是:步兵红色,骑兵黄色,炮兵蓝色,工兵白色,通信兵浅灰色,辎重兵黑色,宪兵风红色,军需紫色,军医深绿色,测量土黄色,军乐杏黄色。礼服的穿戴,大礼服在国庆日、元旦日庆贺宴会时,领受勋章或参加各种典礼时,随从国民政府主席阅兵时,随从最高军事长官与国庆日、元旦日阅兵时,国家有其他大典时,举行会礼或祭奠时穿着;长礼服在竭见或迎送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时,侍从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巡阅要塞、军港、学校、兵营、舰队时,部队因典礼而举行阅兵时,就职、卸职及重要集会时,访侯或拜答外国重要文物官员时,参加军人婚丧以及祭奠时穿用;军常服在平时办公及外出,操练演习及受检阅以及战时穿用。还规定了穿着制式服装是的佩戴,包括礼带(武装带)、肩章、领章、军刀、短剑、马刺、长筒皮鞋(马靴或皮鞋)或手套。部队番号以臂章表示。

977ca5930c0e2c6164a6b66eeef534f.png

官兵的服装,抗战前,大都采用小领(中山装相似),颜色一度灰色,后改草绿色。规定中下级军官一律打绑腿。

148c54ab2231603a8c4238b3c9fca3b.png
ad806fa39d33ccf03e43fd14e21574b.png

抗战期间,鉴于当时军服多系棉织品,制式不够统一,尺寸长短不适,材料粗脆者多精细者少,穿着后运动呼吸不自由,外观上亦不能表现军人之威武仪表的弊端,国民党军队于1942年10月,研究拟制了《十年军服具体实施办法》。对军服制作提出:一是合乎军事要求。强调服装舒适、轻便、坚固耐用,外观庄严且便于伪装。二是合乎经济原则。要求军服制作要就地取材,尽量使用国货,避免资金外流。三是合乎卫生要求。将保暖、透气、吸水三者作为选择被服材料的基本要求。四是统一制式。彼此通用。

caf303362efaed4f58db081af34ef62.png

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部分部队改换美式装备,首先从远征军、驻印军开始,装备美军枪械、被服、装具,请美国顾问帮助训练,相对于以国产装备为主的“国械师”来说,这些部队被称为“美械师”。抗战结束前后,至1946年10月,共装备、训练陆军40个师和5万交警部队,这些部队基本穿着美式军服。

d479637591099104887c1860a1642cf.png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接受美国顾问团的建议,改革军制。军服也仿效美国,做了一些改动。军官常服仍用旧制,改用大檐帽,便服改为大翻领,黄色卡叽布制。将校级军官冬服一般用呢制。士兵夏季服装一般改为大翻领,船形帽,短裤、绑腿;士兵冬季服装仍用旧制。军衔标志采用美式肩、领章并用的方法。军官肩章为肩袢上缀金属徽标。

以上内容选自《民国军服图志》,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撰,2003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并根据其他资料有所补充,特此说明。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