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国文胆——陈布雷
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1948年11月13日),男,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浙江宁波慈溪人。早年就读于慈溪县中学堂,后转入宁波府中学堂,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在上海《天铎报》作记者。以”布雷”笔名写作评论 。同年10月武昌起义后,他写的《谈鄂》十论,按日刊布,响应革命 。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20年赴上海,先在商务印书馆编译《韦氏大学字典》,后任《商报》主编。后为《国闻周刊》主要撰稿人 。
1927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事新报》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国文科新闻组(新闻系前身)教授,主讲《社论作法》 。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支持亲属奔赴抗日前线,设法掩护民主人士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申报》顾问兼常务董事 。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著有《畏垒评论集》、《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文集》 。
他追随蒋介石长达二十二年之久,蒋介石的众多文稿出自他之手。诸如北伐成功之后蒋介石的《祭告总理文》,在蒋介石五十大寿之际那篇《报国与恩亲》,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西安半月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告国民书》等,都是由他为蒋介石代笔写出来的。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党笔杆子陈布雷。
陈布雷,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浙江宁波慈溪人。早年就读于慈溪县中学堂,后转入宁波府中学堂,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在上海《天铎报》作记者。以”布雷”笔名写作评论。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20年赴上海,任《商报》主编。后为《国闻周刊》主要撰稿人。
1927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事新报》主编等职。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国文科新闻组(新闻系前身)教授,主讲《社论作法》。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
因才华出众,陈布雷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
当年,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亲自陪同蒋介石从西安返回南京,途中在洛阳过夜。蒋介石宿于洛阳军官分校。晚上,蒋介石口授大意,陈布雷于当夜挥就三千余字的《对张杨的训词》。翌日,蒋介石一到南京,便马上把《对张杨的训词》交给各报发表。此文实际上就是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对时局的声明。
此后,蒋介石又发表那篇各方关注的《西安半月记》,也是陈布雷依据蒋介石日记以及蒋介石口述,为之捉刀。
1937年7月19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发表的《最后关头》中宣布:”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一时间,这几句话传遍中华大地,对推动全民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蒋介石这一重要的谈话稿,同样出自陈布雷笔下。
自杀身亡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多年来,关于他自杀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国民党官方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有人说他是为垂死的蒋政权”殉葬”,也有人说他是”以死明志”或是”死谏”…… 事实上,陈布雷的死因非常复杂。综观陈布雷的一生,他的舍生弃世可以说是他几十年人生道路走到尽头的必然结果。作为矛盾的人物,陈布雷热爱报业、想当记者,却身不由己做了高官;他位居党国中枢,大权在握,却鄙薄政治,不让儿女从政,他的子女中没有一个国民党员(不过,他的女儿陈琏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陈布雷从小在封建思想熏陶下成长,养成温顺驯服的性格。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根深蒂固,并将为国出力与效忠领袖混同一事。另一方面,蒋介石看他无私心、淡名利,不介入派系纷争,忠实可靠,不但信任他,也很尊重他。凡此种种,都使陈布雷感激涕零,多次表示对领袖的”知遇之恩”将铭记不忘。
但是,抗战胜利以后,他察觉国民党的政治黑暗、官吏腐败、经济凋敝、丧失民心,眼看着他心目中原来的”抗日领袖”、”民族英雄”成了众矢之的,被作为”人民公敌”陷于全民的包围中。这时,那个”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依然顽强地主宰着陈布雷的心灵,以前他也比喻过自己是”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面对现实他感到绝望。而且,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 。这些,可能都是最终导致他自杀的直接原因。这个自认为”百无一用”的病弱书生,终于以”自弃自了”与人世最终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