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尘往事:俄国“十月革命”的真相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身在当代的我们很难去还原以往的故事,我们只能通过能收集到的信息去理解去评述,往往带有非常浓烈的偏见和曲解。从小就听过一句话: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印象里的十月革命都是一幅幅的画面,在烟火缭绕的背景中,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冲破了冬宫的大门,把胜利的旗帜插上了冬宫的制高点,人民一片欢腾,俄国得救了,社会主义世界的基础开始建立。

但事实是那样的呢?最近查阅了一些资料,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原来十月革命并没有给俄国人民带来光明的未来,而却是俄罗斯大规模内战的导火索,数以百万计的人民为之付出了生命。历史的真相是残酷的,强烈的震撼着每个人的世界观。

前尘往事:俄国“十月革命”的真相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句话,最早是托洛茨基在1917年5月17日回国时说的,他的原话是,我们已经“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一个铁与血的纪元”,这后半句话虽然道出了十月革命的实质,却因为充满杀戮气和血腥味而很少有人提及。

1917年3月8日至12日(儒略历2月23日至27日),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开始了俄国的临时政府统治阶段,跟我们清帝退位的故事很相似,而后先后有五任临时政府先后掌权。

在第五任临时政府掌权时期,苏联时期的官方史学声称那时出现了“无产阶级的苏维埃”和“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状态,然而实际上,二月革命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布尔什维克不仅并未在苏维埃中占优势,也没有主张“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而只是强烈指责临时政府拖延召开立宪会议。

其实,当时的掌权政府本身就是社会主义者掌权,只不过掌权的党派不是布尔什维克而已。于是在1917年10月25日,发生了著名的“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掌权。

在后来的大部分历史书中都把这一夜描写的多么的波澜壮阔,甚至还有说是“阿芙乐尔号”又继二月革命后打响了十月革命的第一声炮响,实际上,当晚的攻占冬宫的过程进行的非常之顺利,可以说是兵不血刃。

这天晚上夺权与被夺权的双方多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党内同志”–社会民主党与社会革命党人,只是被夺权的最后一届临时政府成员多为社会民主党孟什维克派和主流派社会革命党,而夺权的是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派和左派社会革命党。

在一般人看来,双方的差别还不如前几次政府更替的双方明显。虽然各个党派对布尔什维克用这种方式突然夺取政府控制权比较反感,但其反复强调,他们只是想加快民权政权的进程,只有布尔什维克能够保证民主选举的如期进行,于是各方势力都暂时妥协了,大家都开始准备所谓的民主选举。

然而事态发展出乎他的意料。就在布尔什维克掌权的条件下,选举按期于11月12日至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得的40%选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24.7%,仅仅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孟什维克16席,立宪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

这就是说,布尔什维克在他们主持的这次选举中只得到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主要的民粹派政党–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前尘往事:俄国“十月革命”的真相

显然,布尔什维克输掉了这次选举,而且输得很惨。其惨还不在于得票少,而在于这是在它当权条件下、由它组织的选举。它没有理由、而且的确也并未指责这次大选有舞弊、贿选一类的污点。

立宪会议于1918年1月5日召开,会前列宁已经打算“用武力更正票箱”,苏维埃政府便宣布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开会当天,布尔什维克代表建议立宪会议按人民委员会要求把权力交给苏维埃并自行宣布解散,多数立宪会议代表拒绝了这个要求。

布尔什维克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代表遂先后退出会议。其余多数代表在暴力的威胁下一直坚持到次日凌晨4时,终被布尔什维克调来的军队驱散。当天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即宣布解散立宪会议。

随后的1月9日,甚至直接开始武力镇压要求召开议会的工人,沙皇时代素来同情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高尔基,也在这一天激愤地写下了《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严厉谴责布尔什维克。他把当天发生的惨案比之为点燃1905年革命烈火的沙皇屠杀和平请愿工人的“流血星期日”,布尔什维克的“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显然,1月5日事件给俄国社会造成的“震撼”,远远超过上年10月25日黎明前的“冬宫事件”。10月事件基本上是2月革命以来“革命宪政”进程的延续,斯托雷平改革的失败就注定了自由派的失势和社会主义者的上台,事实上这个变化也是在7月和9月两次临时政府更迭时就基本完成,10月末如果没有冬宫事件,自由派彻底下野和“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的出现也是势在必然。

尽管布尔什维克的夺权手段招人非议,但既没有马上激化社会矛盾也没有导致什么反抗。 但驱散立宪会议就不同了。它把“革命宪政”进程完全倒转过来,成了“革宪政的命”,堪称是二月革命后俄国历史进程的又一次剧变。

按后来“列宁主义”的说法,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粉碎了“资产阶级民主”。而按布尔什维克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义党派的说法,则是“民主革命”的毁灭和“专制黑暗”的重返。

不管哪一种说法,这一变化作为“民主”与“专政(专制)”的对决都可谓超级“震撼”。你可以说它是革命,也可以(按反对派的立场)说是反革命,但唯独不能说这变化的意义比十月事件小。

事实上,所谓十月革命后相对平静的政局,即苏维埃政权“凯歌行进”的局面,正是在这场“一月剧变”后被打破的。俄国的国内矛盾自此迅速尖锐化,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残酷内战。

继“一月剧变”布尔什维克驱散立宪会议后,4月乌克兰哥萨克首领斯科罗帕茨基驱散了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乌克兰议会(中央拉达),12月初军阀高尔察克驱散了从伏尔加河迁移到鄂木斯克的立宪议会委员代表大会,二月革命后昙花一现的民主权威至此荡然无存。

而二月革命以来对“混乱的民主”不耐烦的人们,在混乱变成内战后也就各立山头“收拾残局”。加上乘乱而起的民族分离运动、外国支持的势力,俄国一时陷入了空前残酷的兵燹战祸中,数百万人死于非命……

相关新闻

评论列表(1条)

  • 匿名 2023年5月6日 下午5:50

    如此看来,国民党引进苏联模式,似乎是一锅夹生饭。唉,福兮祸兮,一声叹息。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