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两党政治
原创 黄老道札记
民国初年,中国实行了2年的政党政治,虽极其短暂,意义重大,它是此后影响中国人制度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民国初始,有的人忙于权力博弈,也有试图在有数千年专制史的土壤上推进宪政的志士。他们的代表是进步党的梁启超、汤化龙,还有国民党的宋教仁。
汤化龙和宋教仁虽然分别属于争锋相对的两大政党,但他们却有着不错的友谊。武昌起义期间,他们携手制定了第一部约法《鄂州约法》。
从武昌起义到袁世凯当上大总统(1911年10月至1912年4月)共涌现出大大小小的政党政团300多个。但“一国政党之兴也,只宜两党对峙,不宜小 党分立”,逐渐成为各党党魁间共识。
国民党成立。1912年8月11日,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五个政团集会于北京安庆会馆,就合并为国民党一事达成协议。13日发表宣言说:“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主体,吾人于使人不忘其义,故其名曰国民党。” 政纲为:(1)促成政治统一。(2)发展地方自治。(3)实行种族同化。(4)注 重民生政策。(5)维持国际和平。推举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9人为理事,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等30人为参议。国民党成立后,为国内第一大党,并在国会中赢得多数席。
进步党成立。1913年5月29日,统一、共和、民主三党三党合并为进步党。进步党以清末旧立宪派组成。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汤化龙、张謇、伍廷芳、那彦图、孙武、王揖唐(1877―1948)、蒲殿俊、王印川(1879―?)9人为理事,冯国璋、蔡锷、汪大燮、熊希龄等23人为名誉理事。毫无疑问,梁启超则为该党的灵魂。
进步党的党义有三条:一、取国家主义,建设强善政府。二、尊人民公意,拥护法赋自由。三、应世界大势,增进和平实利。
进步党的党务务大权掌握在梁启超和汤化龙手中。 进步党实行“联袁”政策,提出和袁、慰革、逼满服汉”八字方针。《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表述其宗旨:建设法治国家,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独立;地方自治,制定工商法规,发展实业等等一整套计划。
从1912年底到1913年初。袁世凯根据《临时约法》,在全国进行了国会(参议院、众议院)的议员选举。选举结果,国民党在两院870个席位中,占有392席。共和党175席。统一党、民主党各24席,其他席位为跨党者和无所属者。1913年3月18日,袁世凯发布召开国会的命令。,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108门礼炮声中正式召开。
民初的政治中,袁世凯、国民党和进步党是错综复杂的三者关系。在议会中,进步党和国民党是争锋相对的两大政党,但却都想要依附实权在握的袁世凯。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大选获胜。着手准备组织责任内阁的国民党人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凶手武士英,幕后主谋是谁,当时和现在都没弄清。国民党人指控袁,证据不足,推论认为袁世凯没有任何杀宋理由,杀宋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政治影响。
1913年6月15日,进步党开会讨论时局问题会上,梁启超提出了对时局的大政方针:一、推袁世凯为进步党总统候选人;二、主张先订宪法后举总统;三、改组内阁,必组政党内阁;四、宋案纯属法律问题,宜速与德人交涉引渡洪犯;五、大借款案即订合同,推翻乃不可能,主张监督用途。
孙中山由于和袁积怨太深,不顾党内外反对,1913年7月12日,孙中山,在湖口召集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执意发动二次革命,结果迅速失败,丧失了自己的大部势力。孙逃亡日本,另成立中华革命党。
1
1913年10月6日,国会选出袁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11月4日,袁世凯以”叛乱”罪名下令解散国民党,并驱逐国会内国民党籍议员。进步党人少了议会中的对手,国会也因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正常开会,1914年2月12日,进步党组阁的熊希龄内阁被袁逼辞职,代之以袁御用的政治会议。
1915年袁企图复辟帝制,进步党人率先反对,梁启超发表著名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进步党首领汤化龙同月也离开北京,组织反袁。当年12月,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两党再度联手,反袁胜利。袁去世后,1916年8月以后进步党分列,后又合并为宪法研究会,即研究系。1916年8月国会重新召开,再没有打出进步党的旗号。
进步党在民初政治舞台上存在不过短短的二、三年,可以说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正面作用。进步党人看来:共和制的民国,需要的是能妥协、能遵守法统的人物,当袁氏尚是代表现存国体的情况下,倒袁便是改变现存国体;变更国体便是革命,而革命是会伤国家元气,不利于“国利民福”。进步党人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推进议会政治。参与袁政权,以袁是否坚持共和、实行宪政和保留国会为限度的,那么,一旦袁超出这个限度,进步党人就不会袖手旁观。以他们为核心武力讨袁,护国成功。
国内学界对民初政党及政党政治的研究,一直偏向于激进的革命派政党,而对于保守派政党在近代中国政制建设所发生的作用多持否定的态度。应实事求的讲,这是过于简单化的。应当说,进步党的消失是民国国运不久的前兆。
进步党反对暴力,却保护不了自己的。1918年9月,汤化龙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和朋友一起去步行,刚走到中华会馆门前,一名男子冲了上来,对其腹部、口中分别各开一枪。凶手后被当地警察包围,开枪自杀。有一说凶手为国民党员王昌。因后来凶手王昌的遗体被高调迎回广州,以党礼安葬在黄花岗。王昌身边躺着的是推翻清王朝的黄花岗烈士,而他被称之为“爱国华侨”,因为他在为党首除掉过去的对手而遇难。在我们所看到的大多史料中,汤被格式化地称为投机政客、军阀帮凶。汤死后归葬于家乡湖北浠水,其墓地文革期被毁,因其无统战价值,此后并无复建。汤是武昌首义功臣。
汤化龙之死,标志着民国的议会政治基本终结,那些曾经大力推进议会政治的几位旗手,宋教仁、汤化龙相继遇害,梁启超支持段祺瑞,任财政总长。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15日,段祺瑞政府被迫辞职,梁启超也递送了辞呈。从此以后,梁启超就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转而以主要的精力,来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了1929年1月1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
宋、汤之死,使国人对议会政治发生是否适合国情的怀疑,更多人倾向激进和暴力。包括孙中山后来的以俄为师。一个由辛亥义士缔造的共和制民国,只剩下了大小军阀们在演绎和厮杀,直至这个国家遍体鳞伤。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身亡时,不同政党的党魁的汤化龙尤为悲愤,写下挽联:
“倘许我作愤激语,谓神州将与先生毅魄俱讫,号哭范巨卿,白马素车无地赴;便降格就利害观,何国人忍把万里长城自坏,从容来君叔,抽刀移笔向谁言。”
他们都不主张暴力,都主张两党政治,议会选举,落得了同样下场。那曾经为宋教仁而写的挽联,又何尝不是他自己乃至中华宪政之梦的挽联呢?
评论列表(1条)
众乐乐安如独乐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