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学校很特别:蒋介石出资创办,胡耀邦题写校名
民国时期大师辈出、教师待遇优厚。国民党军政要员中,有不少人热衷于捐资助学、办学。其中有所学校由蒋介石创办并自任校长,后来由中共中央总书记题写校名,现今为省重点中学。
湖北随州一中前身是何成浚1934年创办的私立列山中学。当时,何成浚被迫辞去湖北省政府主席,只剩“军事委员会驻鄂绥靖主任”一个实职,日子相对比较清闲。于是,他跑到老家随县县城和厉山镇分别建了一所学校,列山中学是其一。何成浚虽因内战而背负骂名,但他热心办学倒是颇有功绩。他还是文华大学的主要股东,并主持对国立武汉大学进行了很多投资,在武汉大学理学院还有碑文记述。
列山中学还得到了张学良、何应钦、阎锡山等社会名流的捐资。
四川铜梁二中前身为白崇禧、钱大钧1939年创办的西泉中学。当时,钱大钧因西安事变遭到蒋介石猜疑,被调离侍从室。1939年初,在主持空军事务中因私分宋美龄批准的特别经费,被蒋介石撤职查办。闲来无事,钱大钧就跑到四川铜梁县虎峄镇西的温泉创办了西泉中学,自任校长。1946年由四川省政府接办,更名为四川省立西泉中学;1954年又更名为四川省铜梁县第二初级中学校,1980年被四川省正式批准为完全中学。
海南崖县吉章简1947年在家乡创办“旺官乡国民小学”。吉章简(1902-1992),海南崖县(今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冲坡村)人。陆军中将,1947年初,吉章简回家乡参加竞选国大代表时,看到冲坡、赤塘、官村、抱旺等村的青少年都步履几公里远到乐罗、九所小学去读书,实在不方便,贫苦子弟更难。于是,吉章简慷慨解囊捐助经费12000余元,兴办“旺官乡国民小学”,由结发妻子陈荷花亲自主持筹办。吉章简夫妇热衷于捐资助学,早在从1936年开始,先后为母校崖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今三亚市崖城镇中心小学)、崖县县立初级中学捐赠数万元用于学校修建。
浙江武义第一中学前身部分为汤恩伯1945年创办的私立明招中学。武义县是个偏僻的山区,在抗战之前,没有一所初级中学,学生上初中,都要到邻近的永康、金华两县就读,交通不便,教育设施落后。
1945年,武义县有识之士倡议创办私立明招中学,这一建议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发起人邵鸿书和郑文林邀请汤恩伯为校董,得到了汤恩伯的同意,并捐献法币100万元,作为明招中学的开办经费。
1946年10月,汤恩伯亲自来到武义明招中学召开董事会,被推选为董事长,并把坐落在县城郊外的田地、房子以及林场全部捐给董事会,作为董事会奖励基金的来源。同时,汤恩伯还捐出2万金圆券,作为学校的启动资金。
汤恩伯对母校壶山小学有着很深的感情。1948年,汤恩伯来到了壶山小学,看到学校的设施简陋、条件差,汤恩伯承诺资助学校课桌椅500套,风琴3台。
1958年4月,第一初级中学与私立明招初级中学(第二初级中学)合并,改校名为浙江省武义中学,开办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校址设在孔庙和城隍庙。1961年10月,学校改校名为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1971年3月,壶山镇第一工农“五七”学校与县“五七”中学合并,学校改校名为浙江省武义县“五七”中学。1972年5月,复校名为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一直延续至今。1998年12月学校迁入新校园。
民国时期军政要员捐资助学十分盛行,以上仅摘四例为证。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自掏腰包造福于民?表面看,他们或衣锦还乡、为了成就功名,或仕途受挫、为了寻求慰藉,但不管他们历史评价如何,“关心下一代”的功绩还是不容抹杀的。
民国时期军政要员捐资助学盛行,得益于民国政府慈善法规法令的完备,更得益于蒋介石曾亲自创办一所小学的示范效应。
军阀混战、天灾不断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当时,为了救济难民贫民,社会上包括海外侨胞纷纷慷慨解囊,各种慈善组织纷纷成立。为了加强监管,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很多慈善法规法令。据统计,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和颁布的慈善法律、法规约有30多项,内容涉及对慈善捐赠的褒奖、对慈善组织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方面,应该说法规体系比较完善。
比如:1913年7月17日,国务会议通过了由教育部草拟的《捐资兴学褒奖条例》规定:“对捐资者按捐赠数额分别给予不同等级的金质、银质褒章或匾额”;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相继颁布《捐资兴学褒奖条例》等法规,对以私财捐助办理教育等慈善事业的民众和社会团体,按捐数之多寡订立褒奖之等差,给予土地税、遗产税减免等优惠。
浙江省武岭中学前身为蒋介石1929年创办的私立武岭学校。
1925年春,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蒋介石衣锦还乡,按照母亲的遗愿,出资将家乡3所小学合并兴建“禽孝区立小学”。1927年7月,改校名为“私立武岭学校”,蒋介石亲自书写了校匾。
1928年后,学校在武山西麓选址新建,专门聘请著名土木工程师翁文涛先生设计监建,由上海孙裕生营造厂建成气势不凡、颇具民国建筑风格的校舍,并不断改扩建、兴办职业教育和实业。抗战期间,溪口沦陷,学校曾搬迁和停办。
抗战胜利即筹备复校,并于1946年成立新的校董事会,由宋美龄任董事长,毛懋卿、蒋经国、蒋纬国、陈果夫、陈立夫、陈布雷、孙表卿、毛颖甫、夏禹钧、毛庆祥、竺培凤等11人为董事。
之后,学校先后改名为溪口区中心小学、奉化县第二初级中学、溪口中学等。1983年11月,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县人民政府相继作出批示,“同意恢复武岭中学”。
1987年1月,“武岭中学”的校名终于恢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应邀题写了“武岭中学”的校名。
附录:“武岭中学”的历史沿革与曲折命运
1925年春,蒋介石先生择私邸丰镐房为校舍,将三所小学合并为一,称”禽孝区立小学”。
1927年7月,学校改名为”私立武岭学校”,蒋介石先生亲书校匾,自任校长。
1928年,学校在武山西麓选定了一片宽阔的荒滩地作为新校址。
1929年7月16日,学校董事会在南京成立,筹集建校基金25万元。
1930年元旦,部分校舍建成后,学校搬入新址。次年底整个工程告竣。
1931年,学校除原有的小学外,又开办了幼稚园和农业职业中学部。农职中学部全称”私立武岭初级农业职业学校”。
1939年12月,日军轰炸溪口,学校进行疏散、搬迁。
1940年春,农职部高年级师生迁往雪窦寺,低年级迁往相量岗林场;小学部高年级师生迁往溪口周边的新建、任宋、状元岙等小山村,低年级学生疏散回家。
1941年春,学校在黄石岩临时搭建了一些房子,农职部师生集中在那里上课。是年4月,溪口沦陷,整个学校停办,各附属机构亦相继停止活动。
1945年抗战胜利。年底,学校宣告恢复,并将原农职部改为普通中学部。
1946年2月,中小学同时招生。
1948年,学校农职部正式改名为”奉化溪口私立武岭中学”。此后,学校对外称”武岭中学”,但原”武岭学校”校牌仍挂在校门口。
1949年4月,学校解体,高中第一届、初中第三届学生提前毕业,未能毕业的多数学生转入他校。
1949年8月,原设在摩诃殿的武岭小学部在原址重新开办,改名为溪口区中心小学,原中学部校园相继开办驻设过部队、宁波农校、农科所、宁波地区疗养院及肝病防治院等机构、单位。
1956年8月,奉化县政府决定在摩诃殿(即溪口区中心小学)的北侧兴建校舍,开办奉化县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初”)。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
1967年下半年,学校响应中央”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开始复课。
1970年,学校开始招收高中新生,学校由此成为完全中学,校名改为”奉化县溪口中学”,行政上隶属溪口区政府。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1984年,溪口中学升级为奉化县直属中学。
1987年1月23日,恢复”武岭中学”的校名。
1987年9月1日,溪口中学全体师生搬入武岭校园办公、上课。
1988年5月19日,学校举行”武岭中学复校”典礼。
1998年9月起,武岭中学不再举办初中,成为一所单一的高级中学。
1999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经过评估,认定为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
2004年2月,浙江省教育厅经过评估,认定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
2014年4月,被浙江省教育厅确认为首批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
截至2014年12月,武岭中学占地118余亩,共有33个班,1300余名学生。
学校获得荣誉: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
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
浙江省”绿色学校”
宁波市文明单位
宁波市示范文明学校
宁波市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
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