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前夜的十字路口:封建制还是联省自治?
封建制是封君与封臣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封君为封臣提供保护,而封臣为封君提供税赋、兵役等。这是狭义的封建制,广义的封建制是指由狭义的封建制发展出来的一套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关系。西欧中世纪是封建制,中国的周朝也是封建制,从秦朝到清朝不是封建制,而是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单向的上下级关系,而封建制是双向的契约关系。
封建制只存在于周朝,秦灭六国后,废封建,立郡县,封建制被郡县制所取代。秦朝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皇权直达郡县一级。但是在封建制下,君王只不过是一个大贵族,权力不能进入其他贵族的领地,一旦君王不遵守契约,其他贵族可以联合起来反抗皇帝,这是英国《大宪章》诞生的原因,也是英国宪政诞生的基础。
民国跟东周有点类似,东周出现了春秋战国,民国也出现了所谓的军阀割据,春秋战国是出现在君主专制建立之前,而所谓的军阀割据是出现在君主专制推翻之后。在春秋战国和军阀割据这两段时期,也是思想较为自由的时期,等大一统后,执政者就开始统一思想,较为自由的思想就被独尊儒术、三民主义所扼杀。
春秋战国和军阀割据,虽是战乱年代,但百姓并不是最苦的,比如秦朝的百姓就比春秋战国的百姓还苦,在一些所谓盛世时代的百姓比起军阀割据时代的百姓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更苦。这里并不是要比坏,而是说春秋战国也好,军阀割据也好,并不就一定比大一统时代更糟糕,不能为了鼓吹大一统就污蔑割据时代。
这里并不是要美化周朝和北洋政府,虽然周朝和北洋政府也不怎么好,但是,秦朝的确不如周朝,南京政府也的确不如北洋政府。有些人为了美化大一统,就对割据时代进行污名化,其实大一统时代的很多时期可能还不如割据时代。
国民党在北京被边缘化后,就跑到了广州。国民党在广州模仿苏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并利用苏联提供的武器、军费和军事人员,办了一所军校,但是这所军校,也就是黄埔军校,是培养党军的,而不是培养国家军队的。后来,国民党在苏联的帮助下,发动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南京政府和党国体制。
民国初期的联省自治是模仿美国的联邦制,先各省搞好自己的自治,然后再组建为一个类似美国那样的联邦国家。广东、湖南等省份就出台了省宪,并举行了选举,省自治搞得有声有色。但是,国民党先后发动了东征和北伐,把广东和湖南的联省自治给摧毁了。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政治环境较为宽松,所以思想比较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诞生了一批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国的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春秋战国时期本来也有机会为中国政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被秦一统后,这个基础就被摧毁了。
民国初期也因为政治环境宽松,从而诞生了一批大师,可以说是大师辈出的时代。后来,中国就没有出过什么大师了。民国初期的联省自治,本来是一条不错的道路,但可惜的是,被国民党的东征和北伐摧毁了。
文:勇平
附录:“联省自治“
联省自治包含两种意思:(一)是容许各省区自治,由各省区自己制定省宪,依照省宪自组省政府,统治本省区;(二)是由各省区选派代表,组织联省会议,制定联省宪法,建立联邦制国家。
梁启超第一次提出”联省自治”的概念,策动者是熊希龄,湖南督军第一个响应。
1919年2月20日,上海,南北议和会议。
1920年7月22日,谭延闿发表”还政于民”、”湘人自治”的通电,表示要”顺应民情”,实行民治,”采民选省长制,以维湘局”。而后谭延闿又发表通电,提出联省自治,比一省区自治提高了一步。1922年1月《湖南省宪法》公布,先后得到四川、云南、贵州、两广、浙江和奉天等省区地方军阀响应。一些知识分子,胡适、章太炎、张东荪等人也支持在联省自治的基础上建立联邦制国家。但孙中山个人反对联省自治,主张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晚年对联省自治乃至于联邦皆抱持敌视的态度。
谭延闿、赵恒惕提出的”省自治”和”联省自治”先后得到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和奉天等省区地方军阀的响应,形成一个规模很大的要求省区自治和联省自治的高潮。在直系军阀吴佩孚推行以武力统一的局势下,西南各省区军阀都高唱”自治”,以图割据自保。
广东的陈炯明也标榜”联省自治”,阻挠北伐,并发动反对孙中山的军事政变,建立地方封建割据。江西的直系军队首领陈光远,也曾利用”联省自治”口号以摆脱困境,并与陈炯明建立秘密”联防”。卢永祥为巩固皖系势力控制浙江,用自制省宪等办法,抵制直系的侵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首次直奉战争失败后,也曾宣布”自治”,并出任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
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进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联省自治”原本是一些知识分子企图效仿美国联邦制,通过各省区先行立宪,进而实现民主共和的一种政治理想。然而这一理念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中央认为是地方军阀作为对抗中央,割地自保的一种口实,军阀没有先行立宪进而给予人民民主的意思,最终联省自治在孙中山发动的北伐革命中归于失败。